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随着我国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家商业银行都出现了资金紧缺的情况,纷纷展开了拉存款大战,研究储蓄存款的波动规律,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也就成为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而储蓄存款利率是影响居民储蓄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利率的波动,会对城乡居民的储蓄意愿产生影响,加之近年来央行频繁使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利率调整对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有多大,如何预测调控结果,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关注的课题。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利率影响的变动规律,本文将以"利率效应"为入手点,提供一种分析、预测利率水平变动对居民储蓄影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9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6253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加1374亿元,全年增长幅度为117%,比上年同期增幅下降66个百分点,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幅度最低的一年,表明1999年国家为进一步分流居民储蓄采取的降低利率和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收入所得税的措施是非常到位的。但是,19...  相似文献   

3.
储蓄利率政策效应实证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安庆分行钟四清随着城乡居民金融意识的增强,利率变动尤其是储蓄存款利率变动对银行负债的主要成份─—居民储蓄存款会发生相当大的影响。自1993年以来,利率经历了两次大调整,1993年7月份全面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199...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储蓄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年末,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只有区区200多亿元;1991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110亿元,1996年为38521亿元,6年间净增加29411亿元,年平均增长33.42%;1998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3407.5亿元,相对于1996年,2年间净增加了14885.5亿元,年平均增长38.64%,其中1998年度新增储蓄存款8000亿元;现在,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已接近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增长速度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中央银行8次下调利率、国家开征利息税以及实行个人存款实名制等原因,使储蓄存款的增速放慢,储蓄存款出现了分流现象。储蓄分流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几年来政府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居民金融投资多元化的效应的体现,储蓄分流对于启动消费、刺激生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989年,我国储蓄由1988年4次挤兑风潮到全面持续高速增长。到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净增1334亿元,今年1—2月储蓄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净增461亿元。截至2月底止,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5596亿元。居民储蓄的大幅度增长,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也是治理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由于中央银行7次下调利率、国家开征利息税以及实行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等原因,使储蓄存款的增速明显放缓,储蓄存款出现了分流现象.储蓄分流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几年来政府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居民金融投资多元化的效应的体现,储蓄分流对于启动消费、刺激生产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储蓄分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储蓄存款利率不断降低、城乡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投资渠道不断拓宽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仍然是相当部分居民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股市进入调整、证券投资显现风险、世界货币市场利率趋降的情况下,储蓄的安全、流动、增殖功能,仍然受到城乡居民青睐。而且,对银行来说,客户一旦选择在一家银行储蓄,其所有的个人业务也基本上在这家银行进行,又为银行引来了其它业务品种的客户。如若一旦失去这些客户和市场,银行往往要化数倍的力气才能争夺回来。面临当前激烈的储蓄竞争局面,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存款第一”的思想,高度重视吸储揽储工作,郊区支行更要发挥农行的传统优势,抓住当前农副产品收购的旺季,做好吸储回笼工作,为旺季来临及明年的储蓄工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稳定增长,到2003年9月居民储蓄存款首次突破10万亿元。经济理论界不少人士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储蓄过多和增速过快影响消费与投资,需要通过调控手段分流储蓄存款。本文通过分析储蓄存量与人均储蓄、收入、消费、投资、存差等相关因素,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存量并不多,要接近较高层次的小康水平,应在21世纪初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万多元、总量20万亿~30万亿元;在政策上,只有努力扩大就业面,提高城乡居民预期收入,才是鼓舞全社会消费信心的有力杠杆;在理论上,过度渲染将储蓄资金驱入股市将潜伏巨大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保持每年一万亿的增长速度,如何分流居民储蓄存款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开放式基金所具有的诸多优点使得它理应成为分流居民储蓄的主要载体,但事实上效果却不尽人意,本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出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储蓄是一种城乡居民为其本人或其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的一种储蓄存款。其特点是:积零成整、总额控制、利率优惠、利息免税、贷款优先、存期灵活。在经历了连续8次降息后,存款利率已跌为十几年来的最低点,教育储蓄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其他储种更具优势。但教育储蓄给老  相似文献   

12.
<正> 储蓄高增长一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人民银行出台对储蓄利息收入征税以及多次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居民储蓄仍以超过GDP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增长。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逼近10万亿元,达9.93万亿元。8次降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楚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的根本原因,只看到居民储蓄存款多,却没有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储蓄业务的现状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个人的货币收入明显增加,储蓄存款呈不断上升趋势。1978年至1990年的12年间,我国储蓄存款从210.6亿元猛增到7034.2亿元,增加了32.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34%,即使在1990年和1991年连续几次下调存款利率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仍然是有增无减。1990年初,储蓄存款为5135亿元,到1990年底已达7034.2亿元。截止1991年6月末,储蓄存款已增至8257亿元。目前储  相似文献   

14.
截止今年一月末,中国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9.81万亿元,逼近10万亿元,储蓄存款余额直逼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储蓄增幅达1998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对普通百姓来讲,当然是“家里的存钱越多越好”;可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过高的储蓄就不完全是件好事。至少对我们构  相似文献   

15.
储蓄分流、金融风险与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对储蓄分流的一些模糊认识,在区别储蓄和储蓄存款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储蓄分流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对我国近几年储蓄分流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的储蓄分流没能较好地达到储蓄分流的预期目标。因此,当前的居民储蓄分流仅仅是一种有储蓄分流之名而无储蓄分流之实的储蓄分流。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储蓄分流实际效果的政策建议,包括:储蓄分流应着眼于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融资形式及工具的多样化;应该从优化资源配置的高度审视股市的发展战略;适当提高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重构微观经济基础和建立市场经济的支持性系统。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11年5月末,抚宁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7亿元,比年初增加8.4亿元,增长8.52%。在目前全国性"存款大搬家"、居民储蓄存款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抚宁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以月均1.68亿元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17.
教育储蓄是1999年9月创新的为鼓励城乡居民以储蓄为其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而开办的储蓄品种。教育储蓄自开办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以其优惠的利率、免征利息税、提供助学贷款等优越条件而备受社会各界的青睐,已经成为银行储蓄存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一、居民储蓄的规模及分布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取得的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余额。我国的居民储蓄主要形成储蓄存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迅猛增长,截止到1997年6月底,储蓄存款总额已达42771.2亿元,但是由表可看出,我国1996年城镇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19.
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6次降低存款利率,以期分流储蓄存款,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但储蓄存款一直保持坚挺的增长势头,储蓄呈分流不畅的态势。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为国家积累了建设资金,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方式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及促进储蓄适当分流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6年 5月 1日以来 ,我国连续 7次下调利率 ,居民储蓄存款利率 (一年期 )已从 10 98%下降到2 2 5 % ,加上征收 2 0 %的利息税 ,实际利率为 1 8% ,我国已进入低利率时期。但这期间我国总储蓄率水平并没有明显下降 ,从 1996年到 2 0 0 0年我国总储蓄率分别为 41 5 %、41 8%、41 3%、39 7%、39 2 %。从城乡居民储蓄情况看 ,1996年以来 ,尽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呈下降趋势 ,但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 1996年底的 3 85万亿元增加到2 0 0 0年底的 6 43万亿元 ,年平均递增率为 14%。据最新统计 ,2 0 0 1年 8月份 ,我国居民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