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德锋 《东北之窗》2011,(10):78-80
在书法界,当人们热衷于追摹二王,学王铎、张瑞图、黄道周之时,吕金光却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新理异态"的倪元璐草书。他的这种不追随时风的取法方式,在追风逐潮大行于世的"展厅文化"时代,反倒使得他的书法颇具一种遗世独立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朴实的.胡宗江是个书法家,书法是最传统的中国艺术门类之一,当然也是个艺术家. 他说,学书法要深入传统,"读懂古人".这当然是最朴实的观点.他说,要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到圣教序中淘字法,二王尺度中淘笔法,书谱中淘草法. 于是,他天天读古人的帖子,看到感动自己的地方就临摹,临摹到感动自己的地方就不停地练习.其间的每一次感动都让他欣喜.就是在这种不停的感动和练习及创作中,胡宗江对书法的理解水平和创作水平与日俱升. 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奋.许多年来,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上,大量临摹古代名家碑贴,并利用各种机会,向国内著名书法家请教.他说,"宁可一日不餐,不可一日不书".就是现在,他仍然坚守着这一信条,每天要练笔数小时之上.所以,其书法作品,深得古人书法之精要,极具"二王"之风韵.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凝结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结晶,作为书法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向传统学习,这样才能心有所悟,笔有所达。多年来,郝成喜在书法的艺术之路上始终坚持继承传统,他认为书法的传承是书法人的历史责任。郝成喜一直坚持在临帖上下功夫,先从颜、柳入手,到后来又学"二王"以及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等隶书碑帖,后期又临唐人《灵飞经》和元人赵孟頫小楷,王羲之《兰亭集序》他已经临摹不知几百遍了。经过他多年来潜心专研,博取各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尤其  相似文献   

4.
<正>王仲章,1961年出生,浙江诸暨人,工艺美术师,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艺术委员会会员,擅长扇面书法、书法微刻。201.4年被评为第五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仲章17岁高中毕业那年,在当地乡校做了一名代课老师。练习书法成了王仲章惟一业余爱好。21岁时,王仲章失业。王仲章被绍兴王星记扇厂招聘为扇面书写员。经反复琢磨,他很快掌握了微书要领。5年后,他基本上能在一天内写好两把各5425字  相似文献   

5.
《重庆与世界》2014,(1):74-75
胡民江,四川省中江县人,生于1956年,现为壁山县政协委员、高级经济师、重庆市政府文史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重庆书画社理事。他自幼受父母影响学习书法,从6岁开始临贴,长期笔耕不停,临摩了古代颜、柳、二王、汉隶、怀素、岳飞及毛泽东书法。上世纪九十年代。拜全国知名篆刻家程军,著名学者、书法家曾剑梦学习书法。2009年,在西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向曹健大师学习书法,将所学理论用于临习《兰亭序》700多遍、智永千字文草书100多遍、傅山千字文草书200多遍,书法技艺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书法趣话     
《发展》2013,(7):65-65
话说当年南齐太祖萧道成是位能文能武的君主,他对书法也有些造诣,平时也爱挥毫泼墨写上几笔。自己也有孤芳自赏之感,听说朝中有位书法名士,姓王名僧虔,在当朝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家名仕。一日闲来无事太祖提议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看看到底谁的书法是上乘。于是让人把王僧虔请进皇宫里来,二人来到大殿之上,早有人准备好纸张笔墨,二人说好都写楷书一幅.只见二人提气运神握笔劲书。不大的工夫二人写好了,大家上前观看。  相似文献   

7.
走进大连海事大学,映入眼帘的是"学汇百川,德济四海"校训,这朴拙恣肆、洒脱自如的八个大字,出自该院王有权教授之手。年终岁尾我走近了他,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墨缘"吧。王有权从小就喜欢写字,上小学时他清晰工整的字常常作为范本在学校展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赞。进入中学后他更加酷爱写字,当时书店里没有字帖和书法资料,以至于每当得知亲戚、同学家有字帖,他就想方设法借来临习,久而久之,他笔下的字更清秀了。从小学到大学,他的漂亮字体常常出现在黑板报上,  相似文献   

8.
乔卫明 《魅力中国》2014,(19):119-119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盂津人。王铎一生博学好古,工诗文,尤以书法著名于世,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的墨迹传世甚多,不少法帖、尺牍、题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琅华馆帖》、《拟山原帖》等。下面,我们就王铎的《琅华馆帖》进行介绍和赏析。  相似文献   

9.
李齐 《魅力中国》2010,(23):318-318
在“元四大家”之中的王蒙山水画的新观念表现在笔墨和布局上,他的突出特点是他以多种方法表现出江南溪山林木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其画笔墨繁而不乱,构图满而不臃,结构密而不塞。他的皴法以密集见长,但密中有虚灵飘荡之概,且用笔皆已是文人水墨的特征,染有明显的书法情趣:  相似文献   

10.
王宪荣 《开放导报》2006,(5):I0010-I0011
~~王宪荣书法摄影作品鉴析@王宪荣~~  相似文献   

11.
韩国清州是一直保留着三国时代筑造的上党山城和高丽时代的龙头寺址铁幢竿等历史和文化的千年古都。这里,还是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直指》的诞生地以及世宗大王文艺复兴的地方。今天的清州融合了京釜、中部高速公路和高速电铁五松站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物流和尖端生命产业,发展成为韩国的生命城市。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临池不辍,遍临名帖,揣摩“北碑”(北朝碑志),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 他的隶书笔意茂密古朴,势如刀切,平整有力。行书有“二王”、李北海和米芾气息,结体端庄凝重,运笔润泽流畅。他的小楷取于《黄庭经》、《乐毅论》,而又几经变化.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书法艺术,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又度春风。一大批中青年书法家为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书法在新的历史时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光芒,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来自孔孟之乡的中国书协会员、济宁市政协书画社副社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吕建德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1951年吕建德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石刻艺人家庭。幼承家训,酷爱音乐和书道,他驾驭那不羁之笔,墨海砚田,笔走龙蛇,纵横挥洒,遍临颜、柳、欧诸家,进追魏隶及二王。其小楷得力于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又汲取王羲之《黄庭经》古朴典雅之风骨,后于钟繇《荐季直表》浸淫尤深。其小楷古朴中有逸趣,风雅中见凝重,所作行、草点划劲健、大气雄浑。中国书协副主席沈鹏援引孙过庭语为其题词"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著名书法家孙希权评价他的书法是"刚柔相济,遒丽天成",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先生则称赞他的书法"遒媚洒脱,风格清新"。近十年  相似文献   

14.
魏世中     
《发展》2013,(11):F0003-F0003
魏世中,甘肃榆中人,生于1963年。受父辈影响,自幼喜爱书法。初自唐楷入手,尤钟情于颜正卿、欧阳询,继习文徵明、祝枝山的行草,再习二王行草。近年来,师从于周有信、鲁克俊等学习书法。  相似文献   

15.
《发展》2012,(9):I0001-I0001
少时开始研习书法。初学以唐楷入手,后转入“二王”及颜真卿、米芾诸家,博采众长。其作品十数次入选国家和省市级书法展,业内人士评其书法用笔游韧有节、富于变化、用墨酣畅、神采沛然、书风质朴高古。  相似文献   

16.
《走向世界》2009,(30):92-93
董复昶今年72岁,书法却已陪伴了他65年。他常说:"所有成败之事,与我无关,只愿书法相伴。"退休之前,董复昶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书法是他的爱好,不是本职,但是却坚持了一辈子。董复昶工真书,尤以小楷著称。  相似文献   

17.
2012年9月7日,由上海籍新疆书法家孙又康先生撰写的《瀚海撷箴》书法作品展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开幕。孙又康,号寻真,1946年10月出生于艺术世家,自三岁临摹始,迄今65载,未曾一日停止过对书法的揣摩、习练、钻研与神思。1960年至1963年间,受名家大师丰子恺与王个簃先生指导,悟出书法不求形似、尽在神趣之理;由此走上博采众长、自成一格之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新区》2010,(7):125-125
简介:李道祥,男,1964年生,现任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办公室副主任,高新区书法美术摄影家协会主席。其书法学书初从颜、柳法帖入手,后兼取“二王”为代表的晋韵书风,复于唐草二杰的“颠张醉素”及清代何绍基的浪漫写意,长期心摹手追,得其审美旨趣。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赛并获奖,曾多次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2007年出版个人书法集《道祥书法选》,今年主编了襄樊高新区首届《书法美术摄影展作品集》,多幅作品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9.
【人物简介】王小楼,名月仙,1951年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自幼学习书法,五十几个春秋临池不辍,犹善隶书。其书法作品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全国中青展;第七届国展;第一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第一届扇面书法展;第一届全国隶书展;"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展。获得了建国55周年全国楹联书法大赛创作一等奖;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其作品入选第二届流行书风展,入围第九届全国书展。2007年进修于中国美院花鸟画专业。199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出版有《王小楼书法作品集》,系河南省书法千百工程百名书家之一。河南省第四届、第五届文代会代表,河南省第二届、第三届书代会代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政协委员,商丘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20.
竺济法 《宁波通讯》2010,(12):42-42
古今多种记载廉政佳话的书籍,均记有明代宁波知府王琏被誉为“撤茶太守”、“埋羹太守”的美谈。 王琏,字器之,山东日照人,明代廉吏。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尤其对《春秋》很有研究,酷爱金石与朴学,好书法。洪武初年受荐举,但昌邑儒学教授,因事受连坐,被贬远方。洪武末年,因其贤能,再被举荐,被任命为宁波知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