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敏 《活力》2012,(12):192-192
文无定法.但在行文时,除了概述之外。还需要细节。只有这样,所写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新闻报道同样离不开细节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薛宏莉 《活力》2014,(16):50-50
好文章之所以能感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枝末节,他是人物、情节、环节的最小单位,是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生动、真实、细小的环节,是最能体现事物典型性和独特性的元素。它好比一篇新闻报道的“眼睛”,恰当地运用可以收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如何运用细节描写。2006年一篇关于温家宝的报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2006年中国新闻的一个热点是“温家宝一件棉衣穿10年,感动数十万网民”。这则报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细节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卢秀颖 《活力》2011,(6):236-236
现在大家常说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作用。具体到新闻报道中,这句话同样适用。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善于捕捉并利用细节的。白岩松曾经说过,现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可能跟几年前的大同小异。那么怎么能让新旧新闻有所区别呢?那就要求记者转变观念,回到细节中去.抓住采访中突出主题的细节,  相似文献   

4.
刘丽静 《活力》2013,(4):148-148
“十年前,当陈虻(著名电视人,生前曾任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这是央视著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在《看见》当中的一段话。如其所述,新闻报道、新闻传播等等的一切新闻信息的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个重要的因素,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性新闻报道必须重视人本情怀。  相似文献   

5.
张蕊 《活力》2013,(15):95-95
经济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各级电视台的经济类新闻报道日益增多,节目形式也愈发多样化,拥有了一批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地方台的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却还难以摆脱“数字加成就”的报道模式。不能全面地得到地方受众的认可。为改变地方台经济新闻报道的处境。就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要在采写中努力做到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语言上下“软”功夫。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增强实用性和服务性。一、在新闻语言中凸显“亮点” 要在语言上下“软”工夫。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巧用流行语和俗语。流行语与俗语是穿插在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词汇,其使用频率高、受众接受度广、趣味性强。譬如当下网络流行词汇,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俗语等,将这些语言融入到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标题当中,去代替一些专业性词汇,加大生活贴切度.提升老百姓的观看兴趣,拉近经济类新闻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拓宽新闻的受众面。  相似文献   

6.
张红 《活力》2010,(8):361-36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报道”已经越来越难,面对同样的新闻源,如何做好新闻报道,成了提升媒体竞争力的关键。一篇新闻报道要想胜出.有深度有策划,但却缺少对人们心灵的触动,其影响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而要使报道具备感染力.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善于抓细节。同题作品要想胜出,感染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振国 《活力》2013,(13):53-53
我们新闻采访报道离不开采访对象.因此。以人为本是新闻报道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采访中怎样从人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更多地挖掘和展现那些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彰显人性的光芒.弘扬人性中真实而伟大的一面,坚持人性化的采访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任何新闻事实的产生,都脱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都有其产牛的原因.因此,新闻报道要正确反映新闻事实,常常就需要介绍与新闻事实有关的背景,从新闻人物看,可能会涉及他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关系:从新闻事件看,可能有它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报道的背景材料.一篇新闻恰如其分地运用新闻背景材料,可以衬托、深化主题,提示内容的性质和意义,因此新闻背景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刘波 《活力》2011,(3):142-142
在新闻领域,新闻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新闻是人在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物,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而新闻报道是经验事实的表象和陈述,是对新闻所做的报道。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相似文献   

10.
高永平 《活力》2011,(12):235-235
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就是“新”.这是新闻文体与生俱来的天性。新闻之“新”。除了事实新外。在媒体竞争如此惨烈的今天,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是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新。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寻找、选择到新鲜脱俗的角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从而更好地表现稿件主题呢?一、从观众需求中选取新闻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11.
张春杰 《活力》2012,(6):227-227
新华社去年l0月播发的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被国内百余家媒体相继转载。这篇报道之所以被广泛转载,除了其极强的新闻性、思想性外.质朴简洁的语言之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带领记者深入群众,向太行山农民大众学习语言,新闻报道语言生动活泼,叙事简洁明了。深深打动读者。实践表明。新闻作品要想打动人心,离不开优美、凝练的新闻语言。本文就从新闻作品语言的生动、质朴等方面人手.简要地探讨一下新闻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12.
李振宇 《活力》2013,(24):61-61
一、快速反应,及时报道 新闻报道视时效为生命线,新闻竞争时常表现为时效竞争。而就突发事件而言,其变化来得突然,去得也快,且影响深远,在报道上的时效竞争也就更为紧迫、激烈,胜负之差往往以分秒计算。  相似文献   

13.
孙锐 《活力》2011,(12):240-240
“流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越来越像流言。”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条短信,这个流言讽刺了目前有些新闻报道.夸大失实的现象。开始听到这个短信.心理颇有些不是滋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谁愿意听到这样讽刺的话呢!可细细想来,目前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的确存在,仅自己所见所闻这样的事情就可以用“可观”来形容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事实”就已经严格界定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失实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是新闻了。  相似文献   

14.
刘财源 《活力》2014,(6):93-93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新闻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和手法,是运用电视语言以纪实﹑已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示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新闻故事化注重社会影响力,采用故事化的手法采制新闻,不仅让观众乐于、更容易接受记者所见、所闻、所感、所语外,而且可以让观众从故事化的讲述中领略到某种启迪、某种情感的震动,从而使新闻更具有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5.
何秀丽  朱冶 《活力》2005,(7):250-250
新闻报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一是真实,二是迅速。在这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当中,真实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要素,它是新闻的生命,对于这一点在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同时它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奉行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并非都能够坚持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性报道时有发生。新闻失实状况,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故意性失实报道和非故意性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6.
苑洪春 《活力》2010,(12):241-241
哪一种新闻报道是最难写的?说起这个问题,国内电视新闻记者十个人中恐怕至少有五个人说.是经验报道。什么是经验报道.它一般指的是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成就、业绩的报道.是一种对成功经验的总结。经验报道是中国新闻样态中特有的一种新闻报道.很多人也把它称为主题报道。比如,上级宣传部门要求对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做一次集中宣传。  相似文献   

17.
谈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兵 《民营科技》2011,(6):125-125
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提问的方式有多种,而在提问中也要注意很多问题,这其中有诸多技巧。现就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的技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9.
王磊 《活力》2012,(10):215-215
一、对时政新闻报道“误区” 一般说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由于认识和思考程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误区。(一)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 这句话有一个潜台词:时政新闻要紧跟领导。从某种意义上看,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细加分析,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不一定就是时政新闻。把时政报道与领导活动画等号,这个认识会导致时政新闻违背新闻规律,其结果是时政新闻报道往往违背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数据》2008,(8):54-55
数字是重要的事实材料。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恰当使用数字,能给新闻报道锦上添花。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数字是一种最准确的表达方式。新闻中的数字有时可以直接代表一篇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有时则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有的能直接反映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成就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