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理解新闻,首先要认清我们的现实状况。中国特色的新闻,首先是根植在中国国情本身之上的新闻。西方普世的价值观下,新闻的第一生命是自由,在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传播新闻价值。但在中国,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从业者,显然不能这样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景林 《活力》2013,(18):68-68
新闻文化是以新闻传媒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它融合了新闻传媒与文化的特点,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而不同的新闻传媒又使新闻文化呈现出相应的差异。但不论是报刊文化、广播文化、电视文化还是网络文化,它们都有不同的特点与共性。  相似文献   

3.
薛伟 《活力》2004,(7):156-156
短信新闻,是通过手机以短信息的方式传播的新闻。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介传播具有不同的特点。手机短信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短信息以手机为信息接收器,传播手段更方便,传播速度更快,而且因其书写的长度有限,正符合新闻消息快、短、精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艳丽  魏绪东 《活力》2006,(3):188-188
古人云:“力贵齐,智贵捷。”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者,必须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从而及时、敏锐地认知新闻信息。这种嗅觉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即新闻记者能迅速地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价值的能力,亦是记者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鉴别、判断能力。或者说,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闻专题是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新闻主题或时事热点议题,进行集纳式报道和传播的特定样式。网络新闻专题具有多媒体传播的丰富性,集文字、图片、视频、FLASH 等多元素融合,是网络传播独有的强力传播手段。网络新闻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认识。随着网络新闻专题在新闻竞争中作用的不断增强,专题的内容策划越来越重要,网络新闻编辑的创造性也在专题的策划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其人格力量渗透在新闻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中。或者说,记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情感意志、认识方式、个性特征等等,都会以一种潜在的心理背景、一种有形无形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制约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观察、判断、选择,通过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报道文本予以具体显示。  相似文献   

7.
杨平 《活力》2011,(8):175-175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在现代电视新闻传播中,现场报道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报道方式。现场报道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新闻被要求以现场报道的方式直播。在西方电视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报道者进入画面,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都在向观众传播信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我国的现场直播报道的起点应该算是从1997年香港回归的直播开始的,那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相对来说,规模很大,参与人数众多的现场直播.虽然现在回头来看.当初的电视直播还存在着不少的瑕疵,还有很多细节有待提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那次现场直播奠定了日后中国电视直播的一个基石。  相似文献   

8.
马春艳 《活力》2012,(10):160-160
一、三贴近,让正面宣传更可看 随着各种媒体和传播形式的广泛普及,人们对各种时政活动报道的关注度越来越低。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从事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时刻要以传播效果作为衡量采访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在采访中必须做到:在贴近中改进时政报道,在贴近中强化主流舆论,在贴近中推动政策落实,在贴近中拓展新闻视角,在这样条件下采写出来的新闻更具有引导性。比如,伊春电视台在对伊春市委全会进行报迫时,就特别注重了对全会精神的事先研究,  相似文献   

9.
杨国栋  王默 《活力》2013,(3):53-53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由于新闻信息的海量.而网络媒介的页面空间有限.从而使得网络新闻标题必须做到凝练、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然而,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也必须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能过度追求高点击率和网站的经济利益而丧失了新闻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0.
韩业宏  于靖 《活力》2005,(7):221-221
当代新闻传播进入图像传播时代,“带你走进新闻现场”的新闻呈现方式已经成为不仅是具有影像优势的电视传媒全力追求的境界,而且报纸等平面媒体也纷纷提出“读图”理念,扩大视觉新闻版面、提高图片编辑水平,营造可以使人“一见钟情”的魅力,在争夺受众有限的“初始注意力”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于是,在讲究视觉冲击力的阅读需求下,新闻组照脱颖而出,以其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回放“新闻进程”,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特色,受到报纸编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闫志国 《活力》2011,(12):226-226
随着互联网参与式框架的日益发展.普通网民开始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他们不仅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材料,还参与新闻事件的调查和评论。这些广义的公民新闻实践导致大众传媒新闻生产的一系列变革,其中.专业新闻工作者把来自网民的语汇、叙述、视频、图片等网民生产内容整合进专业的新闻文本之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新闻生产方式。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网民生产内容具有了更大的可见性和影响力。在我们消费的新闻信息中,越来越多的内容源自网民。  相似文献   

12.
庞学文 《活力》2012,(4):67-67
信息时代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广泛而深远。探析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有利于实现科技开发通过新闻传播延伸其产业链,在社会资源最大化的配置中,提升其信息资源的集约整合概率,实现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有机结合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以及“第五媒体”的崛起,由新技术率先导演的传播变革空前地改变着新闻传播的形态。不论从技术还是内容角度而言,微博新闻(以下简称“微新闻”)可谓公民新闻的新生形态,是(包括非专业新闻传播者在内的)社会个体通过大众媒介发布特殊时空中经历或掌握的新闻性信息的一种形式。区区140字内的微新闻颠覆了传统新闻采集、编撰、传播的陈规,为社会大众开启了公民新闻多维度传播、交互式反馈、跨时空跟踪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王庆春 《活力》2014,(10):109-109
受到知识文化水平和生活圈子的限制,少年儿童很难像成年人那样通过读书、读报、读新闻类杂志和人际交往等途径获取信息,电视新闻的直观、可感、形象性和大众化,使之成为少儿了解新闻最方便、最快捷和最有趣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儿每周至少看电视22个小时,远远超过了读书和看报的时间,中国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曾对少年儿童在不同的需要下对媒介的选择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在需要了解新闻时,少年儿童选择电视媒介的占53.5%、其次是广播21.2%、报纸13.3%、书籍3.0%、其他11.7%,可见少儿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道。  相似文献   

15.
曲正 《活力》2013,(24):66-66
传播观念是传播活动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和表象,是传播活动在人的意识中的集中绎和凝聚,也是人们对传播实践的见解与评价。纵观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可以发现,在传媒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的传媒体制在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以及世界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传媒的传播观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莹 《活力》2013,(4):172-172
21世纪初,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流。民生新闻不仅传达民情民意,为老百姓说话,彰显普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草根情结.而且还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缓解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纠纷与矛盾。可以说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方式方面,民生新闻都彰显了其他新闻所不及的亲和力。这也给主持人提供了展示个性魅力的舞台,新闻内容本身所含的新奇、欣喜、伤痛、愤慨、关怀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他们与观众一同悲喜,  相似文献   

17.
邵春英 《活力》2013,(10):69-69
网络新闻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播特性.版块设置和报刊有着很大的不同。网络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的版块分割突出了标题的点题和引导功能,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技术也为其新闻标题的写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形式。新的传播平台带来了内容制作方式的转变,在这种转变当中.不同理念的冲撞一步步促使标题写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靳松 《活力》2012,(8):139-139
电视系列报道属于电视新闻节目范畴,它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多次、连续的报道”。它的报道形式有利于深化主题,产生信息传播的广博和传播效果的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郑彦玲 《活力》2011,(12):221-221
新闻写作,是一种真实、及时地反映现实社会变动,传播新闻信息的写作活动,有着鲜明的目的性,明显的综合性,严格的真实性,强烈的现实性,“真”、“快”是它的基本价值。当今中国,新闻的传播频率越来高,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假新闻屡屡发生,屡禁不止,这...  相似文献   

20.
徐平 《活力》2012,(2):136-136
由于现代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一些媒体传播的“小众”趋势,对图片的需求也体现出多样化,直接导致了当今新闻摄影内容上的“全覆盖”趋势。在全新的传播时代,一个具备多种传播形式的传媒集团应该主动把握新闻摄影发展的新趋势,才能在新的竞争中占据“更快、更高、更强”的位置。不少摄影之所以没有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新闻性,或者新闻性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