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李健宏 《活力》2012,(8):157-157
“民生”,是个涵盖性很强、内容很广泛的词语.“民生问题”也自然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语。随之而产生的“民生新闻”是特定的时代产物.诞生的背景是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它的出发点是为民众服务,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新闻实践的深入.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2.
杨禹 《活力》2011,(2):91-91
民生新闻是新闻本土化发展的产物,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采用平民的视角。以平民化的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与普通百姓生存发展相关内容的一种新闻。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娱乐化与服务性备受观众青睐。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相似文献   

3.
孙笑非 《活力》2011,(5):239-239
一、民生新闻与农民的距离 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地方电视台处理这一类新闻(民生新闻)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因此“民生新闻”称为“市民新闻”比较妥当:浙江大学传播学教授邵培仁在《是颠覆还是重建?——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及其应对》一文中用“市民新闻”而不是用“民生新闻”概括当下流行的一些接近或类似于民生新闻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4.
周淑兰 《活力》2011,(2):103-103
广播民生新闻是一种立足本地,以平民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表现形式。广播要想在新闻大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追求个性化、异质化,也即个性化生存途径。这就像电视追求“好看”一样,广播要追求的是“好听”.这就必须将新闻做精做巧。针对新的竞争态势,打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口号。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立足于“民生、民情、民意”。  相似文献   

5.
马颖  老玉帅 《活力》2012,(3):52-52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体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民生新闻自出现起。政府就把它当做联系群众的纽带。百姓则把它当做代言人.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一路攀升,对开拓电视新闻报道新领域、扩大电视新闻影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7.
周芳 《活力》2010,(21):136-136
民生,指人民的生计.那么民生新闻就应该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通俗地讲,民生新闻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新闻。实际上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下的一种演绎,是当下实践“三贴近”原则的先锋。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列为重点建设的问题.这不仅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由此,“民生”这一关键词在我们当今社会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民生新闻由于其选题、表现形式、主持风格等方面的贴近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得到了众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关注.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8.
国艳娟 《活力》2014,(6):130-130
民生新闻以其关注民生民计,贴近群众并且源于群众的栏目特点,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在近几年也却得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在阐述民生新闻发展成绩的基础上,从“宽”、“深”、“正能量”和“色彩”四个方面分析电视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岩 《活力》2012,(15):58-58
民生新闻是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具体实践。绥化广播电视台民生类的新闻栏目《晚问新闻》开创至今已有八年。该栏目打破了以往新闻栏目的模式.创造出了民生新闻比较鲜明的特色。在本土观众中享有较高声誉。结合在《晚间新闻》节目组工作至今的一点经验,谈一下我对最能体现民生类新闻特色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周国强  高寒 《活力》2013,(12):93-93
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渠道有了翻倍的增长.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传统的电视传播媒体无疑受到了很大冲击,电视新闻所受冲击、尤其电视民生新闻所受到的冲击更大。作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工作人员.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本文拟以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为例,简要地探讨“可视性”“实用性”在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找出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闫德强 《活力》2014,(6):122-122
近些年,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已经成为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受到观众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所谓民生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本文认为,民生新闻要想立足,并在新闻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就必须从价值观念、报道题材以及报道形式上不断更新,顺应民意,在新闻价值观上回归至“民生”和“百姓”,强调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日常生活”,要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去选择和解读新闻事实,在为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朱文熹  张英南 《活力》2011,(7):149-149
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调整.民生新闻已被推入主流传播范畴。尤其是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下。民生问题已成为执政党关心的首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已成为执政党的民生宣言。  相似文献   

13.
李金迪 《活力》2010,(8):335-335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与界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从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民众情节。在现代社会中,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上升为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百姓即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求。老百姓开始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当“民生”与传播媒体的结合在一起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4.
史国立 《活力》2014,(10):90-90
《新闻夜航》是中国新闻名专栏,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多年来,成为受众一个准时约会的对象,但在民生新闻栏目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内容满足受众“口味儿”?这个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齐学清 《活力》2011,(6):187-187
电视民生新闻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它以“民”为本、以“生”为纲.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电视民生新闻以其贴近性的内容、平民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梁丽  王媛媛 《活力》2009,(6):79-79
一、近年来,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但花开也有花谢时。目前.民生新闻颠峰已过.随着受众整体素质提升、新闻视野拓宽、欣赏口味转变,对民生新闻的评价开始转向冷静,在看新闻的同时对新闻的价值也开始进行理性的评判,一些批判意识较强的观众甚至对部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倾向提出了疑问.这说明民生新闻正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对其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7.
任福君 《活力》2012,(8):163-163
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60分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开播,首创这一栏目形式,创造收视率神话.两年后民生新闻在全国各地形成燎原之势。2005年3月山东齐鲁电视台推出的《拉呱》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在山东省高居榜首.2006年创收2亿3千万元。这个现象使得那些原本对民生新闻持有异议的理论界和学者也不能不重新审视“民生新闻”现象。  相似文献   

18.
张莉岩  朱文熹 《活力》2011,(12):193-193
一、把握民生新闻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就自然想到民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柴米油盐、水电煤气,就想起老百姓身边的平凡事、麻烦事、棘手事。而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民生新闻的导向功能和服务功能,是通过与老百姓利益最直接、最关注的事体现的,事情并不在乎大小,关键是指向性。  相似文献   

19.
潘万喜 《活力》2009,(9):102-10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三贴近”优势。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日益成为观众欢迎的新闻节目。而作为电视新闻的门面。主播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个性魅力也感染并影响着观众的收视。今天,民生新闻主播已经进入了个性化的时代。唯有尽快确定自身风格定位与时俱进才能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谷胜亮 《活力》2012,(16):121-121
民生新闻在继承“民生、民本”价值理念同时,提升新闻“公共价值本位”,日渐突破发展前期的浅薄性和表象性。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和深度报道,注重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导向。围绕“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分配”五大民生领域的攻坚改革进行报道,从民生问题人手,将日常现象上升到公共价值层面。把握国计与民生的关联点。构建公共话语平台。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城市开发强拆、住房保障、中小学校车等问题的高度关注都体现了民生新闻公民意识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