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尽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已把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界定为当事人,但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却并不具有当事人的完全形态。该文从犯罪的本质、刑罚、刑事诉讼目的等方面综合地探究了我国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应然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2.
辩护作为相对控告而言的防御性权利,存在于刑事、民事和行政3种诉讼中。只要承认控、辩双方为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中,控、辩地位就应该平等,辩论就应该是诉讼原则。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力量失衡,诉讼的历史是控辩力量失衡走向平衡的历史。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辩方当事人地位将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辩论将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辩护作为相对控告而言的防御性权利,存在于刑事、民事和行政3种诉讼中。只要承认控、辩双方为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中,控、辩地位就应该平等,辩论就应该是诉讼原则。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力量失衡,诉讼的历史是控辩力量失衡走向平衡的历史。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辩方当事人地位将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辩论将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是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具有当事人的地位。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应当享有体系化的权利赋予和保障,对此有关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是有明确且完备的规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但是,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被害人权利的体系化和国际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王宇 《魅力中国》2010,(4X):159-159
当前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虽然规定了公诉案件被害人有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但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被害人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仍有不足,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中被害人权利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黄淦 《魅力中国》2010,(29):159-159
在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救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司法实践。刑事被害人通常只是作为一个诉讼法学概念为人所知,随着纠问式诉讼制度取代弹劾式诉讼,国家追诉原则逐渐取代了私人追诉原则,追究犯罪的活动被视为国家专门机构的法定职责和一种国家职能活动,检察机关取代被害人成为行驶控诉职能的当事人。被害人不再担当原告人的角色,不再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然后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却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这种制度的缺失让我们很难期待作为刑事被害人的社会成员对社会充满信心。我们所主张建立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弥补诉讼救济功能的不足,在诉讼方式之外,以救助,补偿等方式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济,以此完善我国被害人救济制度,让遭受侵害的主体恢复对社会的应有期望。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理学认为:刑事诉讼构造是由一定的诉讼目的所决定的,并由主要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中的诉讼基本方式所体现的控诉,辩护、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在国内,也有学者称之为刑诉形式、刑诉模式、刑诉结构。在人类刑事诉讼中,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刑事证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知道案件情况并向司法机关提供陈述的诉讼参与人.证人是证人证言的提供者.证人证言作为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具有其他证据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证人证言是案件发生过程中直接了解情况者的复述,对于对立的诉讼双方而言,证人无疑是支持他们自己主张的最有利的"活证据".相比之下,书证、物证等实物证据缺乏澄清案件事实的能动性,而当事人的陈述与辩解又有夸大其词、虚假陈述之嫌.  相似文献   

9.
1996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被害人的刑事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赋予被害人较为广泛的诉讼权利,如申请回避、委托代理、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生效裁判提出申诉等等,加强了对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就刑事诉讼本身来看,由于它主要解决的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刑事诉讼中,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国家与被告人之间本质上的不平衡,这是由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但这种不平衡并不因其本来的存在而必然合理。探究控辩平衡意义中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通过诉讼制度的重新布局来矫正控辩双方地位不平等的现状,通过保障被告人人权及采取其他相关措施以达到控辩双方地位平等。  相似文献   

11.
刘丹 《黑河学刊》2019,(3):117-118
按照法律规定,在刑事案件侦查终结后的诉讼程序继续运行过程中,被害人与嫌疑人(被告人以认罪、道歉、赔偿等方式达成谅解后,刑事和解协议的签订主要体现了被害人民事的权利救济,但是和解协议中又包含了刑法当中犯罪嫌疑人取得被害人谅解等多种酌定从轻的量刑因素,如在一些赔偿数额较大、或者当事人善变的刑事和解协议中引入公证、人民调解等制度,既增加了刑事和解的公信力,也可使当事人对和解协议的信服度增加,真正使刑事和解制度起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宋陆 《魅力中国》2011,(21):171-172
众所周知,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调查和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主体。对于犯罪嫌疑人在案件调查和刑事诉讼中权力的保护,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同时也是刑法文明化的重要体现。然而我国长期受纠问式诉讼传统影响,在犯罪嫌疑人全力保护方面,依然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刑事调查中的权利,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刘兰芳 《魅力中国》2011,(17):140-140
刑事诉讼制度,是一种既重视有效惩罚犯罪,又重视保障诉讼民主,维护公民权利的法律制度。犯罪既侵害了公共利益,也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国家既有保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也有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义务。重视对刑事被害人利益的保障,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制度,对于调节国家与社会成员的关系,均衡人权保障,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英宇 《黑河学刊》2010,(10):99-99
以刑事诉讼中沉默权的限制和产生为出发点,基于保障诉讼当事人陈诉义务的有限性和举证责任的相关要求,对构建正确、有效的沉默权制度提出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宇声 《魅力中国》2013,(20):72-72
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有效的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国家却常以公众利益为由而牺牲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而作为其中特殊群体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受到严重的忽视。本文从刑事未成年被害人特殊群体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不足之处,提出加强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对刑事诉讼工作有所帮助。一、我国现行刑事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障体系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6.
王志鹏 《魅力中国》2011,(20):163-164
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益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刑事和解制度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真有重要作用,它以被害人为中心从而能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被害人的保护明显存在不足,被害人诉讼权利得不到落实,诉讼地位不够明确,物质利益和人身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各地区在刑事和解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实践,这些地区有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金栋 《老区建设》2014,(16):28-29
刑事案卷流转是刑事诉讼由一诉讼阶段进入下一诉讼阶段的必经环节和主要标志。中国刑事诉讼法有关刑事案卷流转的规定乏善可陈,流转情况不透明、不公开。应明确规定将刑事案卷流转情况附卷,随案移送,全过程接受专门机关、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和社会的监督。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刑事司法体系以“被告人为中心”构建,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护都得到重视和加强,然而,被害人的地位和权益保护却淹没在国家公权力以及被告人人权保障的强烈呼声之下,这使被害人与被告人利益保护处于失衡状态。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刑事被害人承受着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负效应。如何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已经成为推动恢复性司法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自诉案件中,关于自诉人在诉讼中死亡的情形的后续处理,存在着法律空白。在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中,出现被害人非因被告人行为导致死亡的情形时,为不致出现被害人一方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情形,在分析其告诉才处理案件所保护客体的基础上,与其他两类自诉案件所保护的客体作比较,结合现有的法律条文,提出终止告诉才处理案件的诉讼程序,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为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刑事被害人地位的关注,世界各国相继设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近些年,我国的司法和政府机关也开始对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这使得将补偿机构设在司法机关还是政府部门成为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