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都是以自发转移的形式出现的,农民自己外出务工和寻找就业机会。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政策一直充当着引导者和调节者,但从总体上来看,这种转移就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无序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2006,(3):39-40
武汉市委、市政府采取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信息交流、维权援助等一系列措施,使劳务经济得到稳步发展。截至2005年9月底,全市共有6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7%。农民外出务工和从事非农经营取得的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  相似文献   

3.
万千 《发展》2005,(7):20-22
转移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居住地点的权利,与他们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就业和其它配套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妇女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有效地开发了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农村妇女外出务工不仅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务工妇女利用所学技能和积累的经验返乡创业,有的还当上了村组干部,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相似文献   

5.
《唐山经济》2007,(12):34-3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近日,丰润区政府研究室对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修水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地,全县人口82万,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20多万。如何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是该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至今年1月23日,返乡人员达11万多人,占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55%左右。其中回家过春节约有5万人;因工厂裁员或倒闭而返乡的约有6万人,占全县农村返乡人员的55%。如何做好他们的就业创业和帮扶工作,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人口合理流动的总体要求,指出加快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分析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现状。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提出江苏省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一、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继续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 加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合理引导农民工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就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和积极发展服务业,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  相似文献   

9.
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了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主要是增收问题,而增收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河北农业人口多、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高,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满感情地对待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这是河北发展需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进行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吸引外出农民回流,在家乡就近就业,实现治理人口“空心化”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双赢。文章基于苏北农村的调研,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外出农民就近就业意愿。结果表明:农民回流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外出收入所占比例、回家频次、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学生、对当地教育和基础设施满意度等显著相关。分析农民工回流意愿,对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苏州市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有一个新提法:“农民创业和就业”。不仅仅是被动“就业”。更要主动“创业”,而且多数是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这个经验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3.
提高认识,树立创新观念抓就业 目前全国4.33亿农业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占1/3,绝对量约为1.2亿人。打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以来宾市为例,2004年全市贫困村外出打工人数为9.45万人,分别占贫困村劳动力、富裕劳动力总数的36.54%和5.32%,外出打工总工资收入41265万元,  相似文献   

14.
金刚 《老区建设》2008,(13):51-5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小康之基、安国之策,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江西省丰城市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农业人口约98.5万人,农村劳动力约60万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30多万人,农业人口密度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为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问题,我市党委、政府以改善民生为宗旨,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强企增岗为主导,以鼓励创业为突破,逐步形成了农民、企业、培训机构、政府共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局面。2007年全市GDP完成13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1亿元,在中部百强县市中排名第23位。今年以来,劳动力市内转移就业3.9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39万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把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不断强化领导,完善政策,创新思路,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152.57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648元,增长14.8%。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李梦芬  王丽芹  Liqin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05-107,126
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变化与构成特点分析,可以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通过非农就业所获得的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体,其中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反映我省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正确把握今后农民从业趋势。我们在全省17个市随机抽选了近19000个农户,对去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就业情况以及今后转移意愿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保持稳定,转移规模持续增加,转移外省比重上升,外出收入大幅增长,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出返乡劳动力增加。但农民后续外出就业意愿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9.
几年来,我区各地各部门狠抓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就崇左市而言,建市6年来,累计有93619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推进了该市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达41.3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9%;劳务经济总收入31.13亿元,接近全市财政收入水平,占农村人均收入的1600元。同时,经过培训后的学员,掌握了一门以上技术,实现了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月工资提高300—500元。  相似文献   

20.
疏勒县巴仁乡农牧业发展空间有限,无法及时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必要就业机会。在工业化进程中,部分农民承包的土地被征收。巴仁乡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提供务工培训。政府需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对剩余劳动力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