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到广义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基于碳交易、碳减排和气候变化的应对行动.广义的碳金融业务据此分为三个市场:低碳产业投融资市场、碳交易市场和气候风险资本市场,这三个市场共有绿色信贷、低碳产业直接融资、碳指标及衍生品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碳金融理财产品、天气衍生品和巨灾债券七种业务模式.本文以制度、市场和组织...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也成为和石油、矿产等同样重要的战略大宗商品,然而中国同样面临着碳定价权缺失的尴尬局面。本文首先分析了碳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碳市场定价权缺失的现状,其次从大宗商品定价权影响因素出发,探讨了碳市场定价权缺失的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最后指出金融支持是争取碳定价权的重要手段,并对中国碳金融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的潮涌不仅带来了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发展,也促使银行业在低碳金融领域的探索日益深化。近年来,各银行陆续试水碳金融理财。调研显示,我国碳金融理财产品起步较好,发展前景广阔,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推动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4.
李留宇 《国际融资》2011,(10):38-39
2011年8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合作,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碳金融和碳管理课程。前不久,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商业与气候变化讲师、碳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Francisco Ascui介绍了欧洲在碳金融与碳市场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并为中国碳市场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专业建议。他认...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的潮涌不仅带来了银行经营理念的变化,还有低碳金融商机的显露,促使银行业在低碳金融领域的探索开始日益深化。近年来,各银行陆续试水碳金融理财,调研显示:我国碳金融理财产品起步较好,发展前景广阔,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推动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张征  王震 《新金融》2010,(10):38-43
本文从碳排放权经济学入手,系统阐述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体系架构,分析当前国际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市场主体、交易品种、价格因素等,深入分析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结构。结合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得出构建碳金融市场、提升我国在碳金融产业链中地位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制定“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电力行业“脱碳”是关键,绿色金融则是“市场化手段”,绿色金融与电力市场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服务“双碳”目标的电力市场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梳理了“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重点剖析了绿色金融与电力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交互影响机理,通过分析绿色金融支持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厘清绿色金融支持电力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助力电力行业加速低碳转型以及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的杠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碳金融创新渐成市场新宠,碳金融交易市场日益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要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要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规范碳金融发展;要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促进碳金融开展;要构建交易平台,统一碳金融市场;要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等。  相似文献   

9.
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的杠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碳金融交易市场日益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本文针对碳金融市场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规范碳金融发展;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促进碳金融开展;构建交易平台,统一碳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监管趋严并受到限制的背景下,投资银行间市场的理财产品快速发展是2011年理财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的研究表明:一是在现有经济金融环境下投资者对较高收益率资产的需求与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等多个因素共同促进了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二是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的发行不会对银行在市场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总体上对银行体系的稳定影响有限;三是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的发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有利,但会产生时点上的不利影响,并给中小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压力;四是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的发行是一种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本文建议:适当提高存款基准利率水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现有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进一步加强监测与规范;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银行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1.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实践主要表现在绿色信贷、碳金融理财产品创新以及碳交易的中介业务上。碳金融业务的开展不但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突出的政策风险和项目风险,而且赋予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以更多的内容和新特征。长效的碳金融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能够增强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风险的能力,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及问责与惩罚机制是风险管理高效执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我国碳金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碳市场和碳信用的建立形成,碳金融也逐步发展起来,并有望成为改变世界金融格局的新力量。然而我国发展碳金融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因此亟需加快步伐。本文通过对我国碳金融的SWOT分析以及总结其他碳金融发展超前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启示,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为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金融理财市场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多种理财机构并存、各类金融理财产品多元发展、理财市场法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居民理财观念逐步转变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30· 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国内外碳市场相关体系和机制建设呈现加速发展趋势.以"30·60"双碳目标为背景,结合国内外绿色低碳经济布局和双碳市场发展现状,围绕青海省省情和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金融支持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和服务模式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障碍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是我国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碳金融市场虽然起步晚、层次低,但发展潜力巨大。在强大的国际压力面前,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艰巨性、重要性和复杂性,构建起符合我国碳市场及碳金融发展特色的法律制度,在支持和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律监管,使我国的碳市场和碳金融将来能够在世界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屡创历史新高,理财产品功能也不断演化,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的同时,也冲击着现有利率市场体系,影响着货币信贷调控效果。中央银行应该全面看待银行理财产品功能演化的多方面作用,引导并发挥其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自发于市场的创新力量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促进理财产品市场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导向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屡创历史新高,理财产品功能不断演化,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的同时,也冲击着现有利率市场体系,并影响货币信贷调控效果。中央银行应全面审视银行理财产品功能演化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自发于市场的创新力量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促进理财产品市场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导向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我国的理财市场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理财产品成为广大人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然而今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连续出现零收益和负收益事件,引发了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诸多质疑,理财市场一时之间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境。究竟我国的理财市场发展前景如何?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理财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监管部门下一步要如何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商业银行如何深入开展理财业务?广大理财投资者又应该怎样认识和选择理财产品?本文试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国外碳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碳金融产品发展的现状产品不断创新,市场交易规模爆发式增长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浪潮的崛起,国外金融机构为契合低碳经济的发展,逐渐推出了各类碳信贷、碳基金、碳保险等碳现货金融产品。特别是随着《京都议定书》对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具体规定的逐渐落实,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结构性产品等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以及碳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2008年全球碳市场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大背景,通过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目前对于碳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够、碳金融相关体系尤其是中介市场的不完善、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跟不上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碳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