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与2001年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更加科学、规范.本文拟对新旧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在会计处理中的运用作一比较,并对采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计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龚翔  许家林 《财会通讯》2006,(10):25-28
1998年6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该准则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中反映。但由于我国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之中,相关公允价值难以真正显现出“公允”,从而有可能影响因债务重组而产生的利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基于此,我国于2001年1月对该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准则拓展了债务重组的概念,将那些根据原准则判断债务人未作出让步、从而未在原准则中涉及的债务重组交易也涵括其中。  相似文献   

3.
一、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具体应用 2006年新会计准则把债务重组的计量基础由账面价值改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与旧会计准则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正>财政部1998年6月12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引入了公允价值,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中反映。但由于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之中,公允价值难以真正体现,财政部于2001年对旧准则进行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以下债务重组准则),对原《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进行了修改,新旧准则最大的变化: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二是修改了债务人因重组而形成的债务账面价值与抵债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的会计处理方法。为理解新债务重组准则,本文采用实例方式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的1998年、2001年、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计量的规定由公允价值到账面价值再回归公允价值。文中集中介绍并对比这三代准则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的规定,重点从公允价值的计量特点入手逐一论证分析其应用于债务重组的合理性,并从实际计量和财务报告方面提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财政部发布和修订了8项会计准则,对其中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两项准则所作修订均涉及到公允价值问题,进而也影响到投资和无形资产准则中的计量问题,修订前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应按公允价值确认受让的非现金资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在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情况下,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的资产,而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按重组准则规定债权人将受让的非现金痢疾(或股权)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不再区分同类与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这种由公允价值向账面价值的转变,并非是对公允价值的一种否定,而是需要我们对公允价值有更加理性的认识,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好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8.
任玲 《财会月刊》2011,(2):69-69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务人以固定资产抵偿债务,应将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清理费用的差额,作为转让固定资产的损益处理。同时将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债权人收到的固定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1998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要求对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债务重组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导致很多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为防范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财政部于2001年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修订,采用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并且不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由于这种处理方法难以从根本上防范企业的利润操纵,财政部在2006年进行了债务重组准则的第二次修订,重新采用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本文在对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原准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并指出了新准则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务人以固定资产抵偿债务,应将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清理费用的差额,作为转让固定资产的损益处理。同时将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债权人收到的固定资  相似文献   

11.
三、对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作了重新规定 1998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199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对规范企业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这两个准则中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概念,例如,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2.
彭广林 《财会月刊》2007,(12):71-71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五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有较大变动,原会计准则不需要分清债务重组利得与资产转让损益的界限,只需将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3.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为规范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1998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将非现金资产抵债的计价基础由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并不再确认债务重组损益,从而避免了对公允价值的滥用,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营业外收入,抵债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抵债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对于债权人而言,对受让  相似文献   

16.
财政部1998年6月12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旧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中反映。但由于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之中,公允价值难以真正体现,如上市公司出于保牌、增发等原因竟相利用债务重组可以确认收益的规定变相实现利润,或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债务实现资产转让利得来扭亏为盈(如郑百文案等)。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使利润增加的新会计准则 "债务重组"准则 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债务转让为资本时,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8.
正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以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或利息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规定,对债务人而言,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  相似文献   

19.
一、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原则1.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2.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实施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企业合并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准则之中。比如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要求,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性资产交换》的规定,如非货币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