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丁欣荣 《改革与战略》2013,29(6):107-1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靠大项目、大企业,更要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文章认为,通过促进社会资金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创新系统、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联盟、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使中小企业积极发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然而大多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定位在大规模企业,忽略了在我国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创新联盟战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霍真 《中国城市经济》2011,(29):150-151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环境更趋严峻与复杂,企业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及时做出理性的反映,这种理性就需要企业注重战略的选择。作为高度不确定性的新兴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在战略管理中最为重要,安全而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是新兴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只有具备财务战略眼光的新兴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存在,才能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企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引领未来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战略联盟及其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比较 战略性贸易政策出现的同时,全球也掀起了一场企业间联盟合作的热潮.一大批跨国公司出于实现规模经济、进入新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等目的,与外国公司进行了广泛的联盟合作.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的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创业型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中小企业是创业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创业型经济发展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调整产业方向。文章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必须履行更大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具体战略上由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多元化转向专业化。  相似文献   

6.
正4月28日,中国振兴江西老区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南昌成立,该联盟将在江西省创新体系建设中积极发挥中介服务功能,搭建起政府、金融、教育、科研、企业合作的桥梁。当前,江西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弱,高水平创新人才少,对发展升级引领支撑不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加强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江西省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举措。为了推动加强创新和产学研协作,由江西省商通投资咨询有限公  相似文献   

7.
企业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运作形式和运营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成为世界风潮,这种“竞合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特征、运作形式、运营策略、实施要素选择,以及产品联盟转向知识联盟的重要性,为国内企业应对入世挑战提出了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必将在辽宁省“十二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形成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由六个环节构成:一是以领军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以品牌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以研发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是以人才强省战略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五是以产业园区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六是以财税政策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洼地效应”.  相似文献   

9.
叶生新 《改革与战略》2012,28(7):108-111
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存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制度性壁垒和技术壁垒又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把握好进入产业的时机;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企业竞合关系,传统的研究忽视竞合关系对企业发展的动力影响。文章在梳理竞合关系与企业发展关联的基础上,从生物种群理论的视角,研究战略联盟间的竞合关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构建企业种群的竞合模型,并深入分析企业竞合均衡状态时企业的发展态势,最终以中国啤酒企业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竞合战略能够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但主要在合作中凸显出来,竞争的影响效果不大,从而为企业实施竞合战略加大发展空间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
刘爱雄 《特区经济》2011,(12):211-213
从诠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的产业基础、技术水平、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提出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构筑高层次人才小高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新型投融资体系、加快园区建设、完善相关政策等有利于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汪磊 《科技和产业》2023,23(2):9-13
基于2010—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和30个省区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估计模型检验绿色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绿色消费能够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其高端化发展;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验证了绿色消费可以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和鲍莫尔效应倒逼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要素配置,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绿色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因此,加快推动消费绿色化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创新引领和资源引导作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2014—2017年中国A股市场103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两阶段链式DEA分阶段研究其融资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重点分析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金融发展对于小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科技金融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谷秋丽 《特区经济》2010,(4):122-123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的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创业板对上市企业财务上的具体要求,提出中小企业在筹备创业板上市的过程中的财务战略筹划方案。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更全面的规划和更长远的目标,持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瞄准企业ESG 表现为切入点,以2007 年-2021 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ESG 表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ESG 表现,上述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吸引分析师关注来提升企业ESG 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企业中以及在经济政策稳定性高的环境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ESG 表现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制度,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所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运营过程中,如何选择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十分关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构建出一个包含4个层面16个指标的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进行评价,以期帮助基金管理公司选出较优的投资项目。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以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利用DEA模型评价产业技术效率并进行细分产业效率排序分析,研究结论对于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同时,针对副省级城市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工作,对于构建基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级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体化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以来,江苏的海洋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研发能力持续增强,但也存在着规划衔接不畅、竞争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备等问题。今后,江苏应紧抓"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实施先发战略,强化规划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加速推动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并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应与科技服务业同步推进并联动发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服务共享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增强科技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功能与带动力;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