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毛芳韬 《活力》2023,(21):163-165
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农村、文化村落、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从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教育型、田园风光型、民俗文化型。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借助乡村旅游的方式增强农村地区经济活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本文主要论述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如何借助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乡镇论坛》2014,(10):18-18
山西省万荣县一位村民来信说:我村在换届选举中.村民们推选了一位61周岁的村民作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但包村的干部说,60岁以上的村民不能担任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村民们很不理解。请问.法律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有没有年龄限制?  相似文献   

3.
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产业、人口、社会、土地的同步城镇化,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文化、景观风貌得到了传承,成为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回顾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三个阶段,可以发现日本乡村建设重视政策引导、法律制度建设、资金援助、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等保障性制度设计,同时,把"人"、"文"、"产"、"地"、"景"五类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通过"村民主导,政府协作,社会支持"的组织方式,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营造模式,集合本土居民的建设热情和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乡村的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元价值,转变村民对乡村的固有认知,最终社区营造带来的这种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从根本上促进了魅力乡村建设愿景的实现,这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土城镇化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大陆经济社会进入常态化之后,折返式城镇化正在使部分人口回流,乡村社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乡村治理进入了转型和复兴的阶段。引入人本导向理论应对乡村发展的时代需求,通过台湾农村再生计划的研究,提出乡村规划应改变"城镇化"倾向,着眼于乡村社会,将乡村营造纳入规划研究的范畴。并以村民的需求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人—技术—乡村"逻辑的乡村复兴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企业世界》2008,(3):47
从北京市政府获悉,该市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正式启动。 市政府明确,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既不得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经济担保,也不得指派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经济担保,凡关系到全体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已欠债务要根据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明确债务偿还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杜正坤 《乡镇论坛》2011,(11):45-45
为进一步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增强村民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3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水滨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有效的整治,并建立清洁家园长效机制。当天,在党员带头下,村民们拿起扫帚自觉加入清洁行列。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始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自秦朝到清末,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一直奉行“皇权不下县”的治理理念.县以上由国家委派官吏治理,乡以下则采取国家输出法律制度,依靠地方乡绅和宗族制度来管理。直到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专制统治体制的瓦解.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农村直接进入国家的视野.开始打破“政权不下县”的传统.将国家乡政权力体制下沉至传统的农村基层社会.历经清末、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阶段乡村组织体系的改革发展。政府将农村社会纳入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基层农村社会处于国家权力支配之下。行政力量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乡村开始探索走上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道路.对基层社会管理实行“乡政村治”模式.在农村建立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从法律上明确了村民委员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维护了国家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又保障了乡村社会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基层民主建设当中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成为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镇企业》2014,(6):31-47
2014年3月,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调研组,对山东兰陵代村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的情况进行渊研,形成《兰陵现象代村实践-代村例步推进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并于2014年5月,在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幅全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上向全国推介,现予以刊登,供各地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这无疑旨在鼓励地方探索新形式改善乡村治理机制。但贯彻中央这一精神,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步入歧途的乡村人情风在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礼尚往来,被称之为传统的美德。而如今在乡村兴起的人情风已经步入歧途.尽管人们口头上还在否定这种现象,也试图刹住这种歪风,但人情风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种种借口、种种名目的人情风人情风其实就是人情礼,村民俗称的...  相似文献   

11.
乡村产业振兴与城镇化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城镇化发展将引发乡村产业要素禀赋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而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与要素禀赋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相切合,并以相应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为支撑。然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彻底、不平衡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推进,乡村产业的演进与要素禀赋、市场需求结构还不适应,也缺乏有效的技术和制度支撑。对此,建议深入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面临空前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文旅建筑的发展。民宿酒店作为乡村文旅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建筑形象都直接影响游客对乡村自然风光以及人文环境的体验感受。因此,在基于场所精神的乡村民宿建筑设计中,如何保留地域特色,传扬传统文化,建立人与建筑的情感联系,使游客形成对乡村的认同感,让村民葆有归属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简述场所精神的基本理论,总结乡村民宿设计的现状问题,以探索场所精神在乡村民宿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有乡村特色的农村社区”,是与城市社区相比较而言的。目前,中国城市的不同社区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人口众多而集中、政府扶持力度大、居民职业繁复多样、社区服务设施便捷、网络信息化程度高、居民间人情往来很少等明显的特征。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尤其是乡村拆平房建楼房规模的不断扩大.还有各级政府的推动.起步不久的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有模仿甚至复制城市社区的趋势。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当心“没有猪肉吃”本人最近在湖南农村检查工作时发现养猪业已悄然衰退。例如,有一个村共32个村民小组,566户、2482人,其中只有340户人家养猪,全村户平均养猪只有1.1头,人平0.26头。如果每头猪出栏时毛重平均为100公斤的活,即人均产猪肉只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性、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我国J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加以介绍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对乡村环境治理产业化中的村民参与为主题的研究较少,但村民参与对乡村治理模式的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章基于村民在环境治理产业项目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收益中参与机会和渠道的分析,提出了乡村环境治理产业在地化项目的扶持机制、乡村环境治理产业面向村民的筹资机制、乡村环境治理产业化中的共建共享机制组成的村民参与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当代中国,作为参与主体的乡村居民如何看待自身、家庭以及村庄中日益发生的变化?从这些主观的态度中能够解读出怎样的城乡变迁图景?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否能增进对乡村性的认识?基于对河南邓州市桑庄镇"空心村"的考察,从为何离乡、为何返乡、如何认识乡愁的三个层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从而参与到"村落(乡村性)终结"的讨论中来。结果表明,乡村性与城市性的动态博弈过程广泛存在于村民的乡村性建构当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村民自治”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各大新闻媒体也重新聚焦在这片乡村热土上。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这出大戏的主角,广大农民更是对村民自治事业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数万人参与了本刊主办的“长虹杯”村委会组织法知识大奖赛,数百人给本刊打来了热线电话.写来了信件,深情描绘家乡父老认真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动人场面,娓娓述说实行村民自治之后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然而,在这些电话和信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举报”电话和“告状信”.从中我们读到的是农民朋…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推进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将农村征地拆迁问题推上日程。我国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平衡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然而权威体制下严格的考核竞争体系倒逼基层政府以强拆的方式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影响乡村社会秩序稳定。这一现象动摇了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暂时平衡,需要中央政府发挥自身权威性,从征地拆迁补偿制度、构建官民博弈平台、强化利益表达渠道入手保障村民权利,并维持整个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一条沿江高速公路紧贴村民住房.穿苏南一乡村而过。疾驰的车流.震耳的汽笛,刺眼的车灯,颤动的房屋……让众多村民不堪忍受.纷纷搬离。可是,有一位村妇因家境不太富裕,没有能力搬离,在这样的环境中昼不能安,夜不能寝,至今已苦苦挨过9个年头.终因忍无可忍,带领全家,一纸诉状。将高速公路经营者告上了法庭。那么,住房紧邻高速公路不堪受扰.村妇叫板高速公路公司胜算几何?这起江苏首例高速公路噪音侵权索赔纠纷案件,经江苏省苏州市两级法院的审理,最终有了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