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发展最为显著的表现为人口的城镇化与土地的城镇化。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赋值,同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都匀市2009-2017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数据为基础,对协调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都匀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由2009年的极度失调阶段上升到2017年的初级协调阶段;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早期人口城镇化发展快于土地城镇化,后期人口城镇化发展逐渐滞后。今后都匀市在发展上要合理规划土地,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与土地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的不断增多,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出现很多社会性问题。从土地城镇化的概念、土地城镇化特征、土地城镇化的研究方法以及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土地城镇化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概述,并且提出在今后需要强化对土地城镇化调查与评价、土地城镇化类型及其演进规律、土地城镇化情景模拟与调控以及基于城乡统筹的土地城镇化制度创新四大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总体呈现横向比较差距较大,空间分异明显,人口城镇化呈现层级流动,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质量较低等特征。目前,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匹配度低。对此,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城镇就业和增收机会为根本;以完善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内涵式承载力为基础;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社会事业发展为保障;以深化配套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为保证;以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返乡创业为支撑,实现从土地城镇化、户籍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0-2012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实证计量模型,研究了不同金融发展评价指标对安徽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作用,结果发现: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人口城镇化速度,改善城镇化发展失衡的局面;银行对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的信贷支持能够促进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政府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占有会导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对农村的金融抑制不利于城镇化发展失衡问题的改善。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2006~2016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西安市土地城镇化指数与人口城镇化指数分别从2006年的0.064 9、0.096 9增长到2016年的0.921 0、0.977 1,整体上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②根据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来衡量,可将西安市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安市城镇化进程经历了失调阶段(中等失调等级)-磨合阶段-协调阶段(良好协调等级)。西安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在政策范围内,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将城市发展重心放在土地与人口的协调发展上,以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离差系数法测算贵阳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情况,比较分析2005—2017年贵阳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3年的时间里,贵阳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不足,两者在约一半的时间里处于极度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7.
刘津澔 《科技和产业》2023,23(10):178-182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耕地压力的研究也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了解了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为此,构建耕地压力指数指标,使用双向固定效应、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分别研究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并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大小分地区进行考察。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分别对耕地压力具有负向和正向作用,城镇化整体对耕地压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后续对闲置土地的整合利用程度。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03-2014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模型,从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出发,实证分析城镇化与FDI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上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不同地区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FDI对居民消费增长存在正向作用,其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且具有滞后性;城镇化与FDI的交互作用对促进居民消费呈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郭敬生 《理论观察》2014,(10):110-111
通过对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分析发现,山东省的城镇化水平是滞后的不仅滞后于常态城镇化水平,还落后于江苏、浙江等省城镇化水平;山东省各市城镇化水平极为不平衡。应对山东中西部城镇化进行科学规划,加快促使人口就地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拉动城镇化的快速进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加快发展;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卖地、盖楼、建小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成了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并出现了乱占耕地的现象。片面城镇化导致城乡脱节,以至于城乡面貌被人批评为欧洲与非洲之分;无序城镇化导致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在城镇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城乡分治思维的传统观念,"产城脱节"带来大量的"睡城"、"空城",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继续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力弥补了僵硬的土地计划管理体制,但在推进人口城镇化方面仍作用有限。中原经济区实行的人地挂钩政策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有机联系起来,但实践中仍存在改进空间。基于"地随人走"的操作模式不具可行性,实践中应一方面继续采用"城镇化率增长指标"模式,另一方面应对城镇化率指标加以修正,并扩大指标交易范围、扩展指标交易主体、融合多种土地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一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简单理解为卖地、盖楼、建小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成了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并出现了乱占耕地的现象。片面城镇化导致城乡脱节,以至于城乡面貌被人批评为欧洲与非洲之分;无序城镇化导致遍地开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在城镇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城乡分治思维的传统观念,"产城脱节"带来大量的"睡城"、"空城","城市  相似文献   

13.
郑雪 《改革与战略》2014,(10):86-89
城镇化是由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未来重大的战略部署,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如何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近年来,浙江海盐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海盐以解决"人"的城镇化为突破口,以就地化模式实现了农民市民化、就地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就地城镇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然后对海盐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做法、问题与对策进行了介绍,进而提出启示所在。  相似文献   

14.
"‘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两种发展模式,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是一种"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两种发展模式,应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文章从分析农民工市民化对我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入手,探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难点所在,对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突破制度性障碍的对策建议: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的内核是人的城镇化,但其实际推进过程远远赶不上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还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带来的生态问题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健康损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侵导致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能力减弱,解决的路径在于做好城镇化的科学合理规划和优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该文从社会分工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五个层面来剖析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总结其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进一步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三个层面分析和总结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得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必然性;最后综合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在推动策略中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总结中国沿海地区部分省、市已成功实现就地城镇化的经验,同时,通过合理利用政治和公共资源,乡村可以在政府和企业等其他经济组织的带领下实现就地城镇化,为中国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新方向,从而达到城镇化和乡村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疆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对新疆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内地城镇化五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并指出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新疆的实际与内地城镇化成功经验相结合提出新疆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以扩大内需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是学术界、政府一致的呼声。城镇化是提升内需水平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目前经济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文章通过对30年来中国城镇化增长率,产业结构变迁,土地流转等数据分别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城镇化自身有内在的演进逻辑,即在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城市用地的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调整结构应优先于单纯产值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出台配套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沿着城镇化自身的逻辑来推动中国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