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股票市场对货币供应量关系的作用机理,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有重要影响,股票市场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也有一定影响。货币政策应关注股市价格波动,减少股市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到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传导障碍更是引起了广泛思索。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近十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至关重要。而决定一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选择的必然是一国的经济金融现实。在中国,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本文将就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做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货币供应量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变量,为了更好的对货币供应量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选取了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的几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汇储备,货币当局发行的债券量,以及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额对货币供应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就这项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央行更好的管理本国货币的发行量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锋 《商场现代化》2007,(15):262-26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M1和M2,我们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GDP与货币供应量存在线性关系;同时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小,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没有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因此中国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今天还应该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6.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研究中有种争论即货币政策是否是中性的。关于此争论,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分两条思路进行分析,其一: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的调整→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消费,其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货币供给量变动→投资。以2008—2012年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为例,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是非中性的,货币乘数是稳定的,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作用不大,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应当逆风向实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伟力 《现代商业》2011,(14):184+183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必然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一般认为,货币供应在短期内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但长期影响则看法不一。本文以1993-2010年各变量数据进行回归,总结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洁 《商》2013,(1):131-131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远远超过了合理的水平,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发挥,降低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状况,然后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结构、货币供应量内生性和货币供应时滞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旨在明晰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贷币供应量。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大多是以货币供给外生性为前提的,本通过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不断趋强的结论。本认为,银行和居民对经济作出的反应影响了我国货币供给的传导,此外,中国加入WTO后,将会削弱现有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因此,应逐步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为利率指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伟 《商业时代》2011,(20):63-64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各国政府却毫无异议地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调节经济增长也就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之一。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就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如何,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托宾q理论的在货币政策中的主要应用是联系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本文通过模型检验托宾q值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得出货币供应量对于托宾q值的作用具有滞后效应的结论,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虚拟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在促进实体经济繁荣的同时,对传统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主要从货币界定、货币需求、货币乘数等方面变化,探讨了在虚拟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难度加大,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也大大降低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在促进实体经济繁荣的同时,对传统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主要从货币界定、货币需求、货币乘数等方面变化,探讨了在虚拟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难度加大,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也大大降低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性变量。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不相适应。本文提出由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向通货膨胀率目标过渡应该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未来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15.
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认为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现实中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行为;货币供给内外共生论认为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一个来自经济体系之外,另一个因素来自经济体系内部。事实上,货币供给既具有外生性也具有内生性,但主要具有内生性倾向。这对于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示,并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工具(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7.
侯英 《财经界(学术)》2010,(10):107-107
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终极目标.2008年11月以来,中央银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明显,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风险表示了担忧.本文基于货币角度,通过分析我国历史经验数据,时货币供应量与CPI变动趋势及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物价走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性变量。货币政策工具最终能否有效达到最终目标 ,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合理确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回顾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演变 ,将有助于设计出最符合中国现实的中间目标。我国应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 ,建立起以利率为主 ,监控货币供应量与汇率等指标的中间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货币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的基础上,在模型中加入资产价格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通胀及资产价格之间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货币供应量与GDP缺口、通胀、房价指数存在负向变动关系,却与股价指数正向相关。增发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虚拟经济,致使流向实体经济的部分逐步下降,解释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猛增,而实体经济仍固步不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吴建明  吴亚军 《市场论坛》2009,(6):56-57,43
1996年以来,我国一直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少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由于可控性较差而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中介目标来作用于最终目标,应该以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取而代之。文章回顾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最后认为我国现阶段仍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