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根据对益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核密度及相关性分析发现:(1)益阳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密度最高,工业用地比重略高于商业用地且分布呈现边缘化,商业、教育用地比重较小;(2)主干路与商业用地显著相关,主干路、快速路及支路对商业用地的集聚效应依次递减;(3)受出行、通勤等因素,次干路、支路对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分布影响较主干路强烈;(4)工业用地、教育用地与城市道路网络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教育用地对次干路、主干路及支路的排斥效应依次递增;(5)在城区中心,各功能用地与城市道路呈现空间协同性,在中心城区边缘,呈现空间非协同性。研究认为,应根据路网特征进一步优化各类功能用地布局。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6,(1)
以鸡东县四海矿区为研究对象,对矿区土地复垦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海矿区采矿用地总面积为236.03hm2,土地复垦采矿用地为183.10hm2,废弃的采矿用地主要复垦为旱地、有林地等用地类型,此项研究将为今后编制土地复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用地结构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中南城市群作为国家增长第四级重要引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影响下,探究其用地结构时空演变规律是调整用地结构的前提。文章基于辽中南城市群2006—2014年城市用地结构数据,运用信息熵和偏移份额模型分析用地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地类演变规律及空间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2006—2014年城市群用地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经历了"无序—有序—相对平稳"的演变。(2)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增长性结构,其中公共设施用地有显著补给效应;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及绿地为衰减性结构,其中仓储用地和道路交通用地有显著挤出效应。(3)空间格局上,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及绿地在各地区分布较为均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次之,仓储用地分布集中。(4)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经济越发达地区其竞争优势地类越多。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支持,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流和标准椭圆差等方法,分析了宁夏沿黄经济带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生产和生活用地挤占生态用地现象明显,1980—2018年生态用地占比由71.68%降为66.35%。重点生态功能用地增加,形成了沙坡头、白芨滩以及银川平原中北部三个防护林带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区,银川平原湿地面积扩大,生态用地时空结构有所优化。(2)生态用地在空间上呈现为西南—东北方向变化趋势,且由早期“面域”调整转为后期“点域”优化。(3)生态用地变化体现为“驱动力—响应—结果”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和工业化、生态移民工程、绿洲农业发展是生态空间受到挤压的主因,生态建设与修复是优化生态用地格局与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4)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流的驱动力溯源分析方法,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及其定量测评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2001—2011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序演变特征和空间配置差异,并结合推拉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群用地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明显、结构调整频繁;2从地类演变来看,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为衰退性结构;3从空间配置格局来看,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在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绿地和特殊用地次之,仓储用地分布集中,同时,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4在变化机理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居民福利改善及土地管理政策调整等因素是造成武汉城市群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公园是城市中最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研判人地影响下公园的配置特征,可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公园-用地-人口”统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建制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建设用地和人口两大视角,从总量、格局、个体3个层次,探究1981—2016年全国与不同用地、人口结构城市公园配置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公园配置由“提升密度”到“提升规模”,整体呈“以地推动、与人脱节”的规律,其中公园率具有较好发展趋势,人均公园面积高速增长但不可持续;2)各结构城市差异化配置明显,高人均用地水平、低密度、小城市普遍趋于“高密度、小规模”配置公园;低人均用地水平、高密度、特大城市人均公园面积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基于人地双标准对公园配置进行了多维度、长时期、大范围的考察与分析,以期为系统完善公园配置“因地因人”导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集约用地的提出源于农业生产,“集约”一词和“粗放”相对应,前者强调农业更多的精耕细作,后者则表现为广种薄收。由于建设用地的用地情况比较复杂,所以目前中外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结合各方面的观点,这里把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为: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科学的发展观为前提,通过采取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集成多期遥感影像、企业经纬度坐标、深度访谈和统计年鉴等多维数据,综合运用遥感解译、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曲沟镇1990年以来铁合金企业集聚与土地利用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企业布局经历了“点状分散—带状集聚—网络布局”的演变过程;(2)镇域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为主,用地类型转换以工矿仓储用地显著增加和农用地大幅下降为主要特征;(3)镇域工矿仓储用地分布与企业集聚态势密切相关,空间扩展具有“接触式”、近农村居民点、高度集中于南部及大分散、小聚集等特征;(4)企业布局先后经历了“散点多核—‘丁’字形—‘不’字形—单核多圈”的演变过程,推动镇域空间结构实现发生期、成长期、稳固期和转型期的更替。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有序聚类方法,基于数据原本特征将时间区间科学地划分为5个时间阶段,从不同的行政级别、用地结构的尺度,运用脱钩指数模型,分析2000—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非农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山东省非农经济密度变化特征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明显的5个阶段。(2)从全省尺度看,弱脱钩状态是主要的脱钩关系,用地效率较高;从行政区划尺度看,地级市和县级城市的脱钩状态变化趋势类似,强脱钩城市数增加和扩张负脱钩城市数减少的趋势,表现为用地与经济的耦合关系趋于良好。(3)从用地结构看,不同用地结构扩张与非农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用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增长量不同。脱钩状态与土地和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加强用地管控,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优化用地与经济之间耦合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 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 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 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 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 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 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 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 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 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 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宋戈  李静 《经济地理》2007,27(4):634-636,648
以黑龙江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用1990—2004年的数据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利用Excel软件分析了城市用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表明两者呈相互关联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假定在同一技术条件下,采取成本—效益模型计算出确保城市经济效益最优时的土地面积即为合理用地规模,通过计算城市空间扩展度,得出现有城市用地规模大于合理用地规模的结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考虑适当地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12.
基于GEE的淮南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南市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修正的当量因子表,分析2010—2018年淮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变化,以期探究淮南市煤炭开采对ESV的影响,为淮南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2010—2018年,淮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小;淮南市ESV呈增长趋势,由2010年的98.37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119.64亿元;基于1 km×1 km的格网尺度对淮南市ESV进行分析发现:淮南市ESV低值区面积减少,较低、中等、较高、高等级的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淮南市ESV与累计原煤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两者相关系数R2为0.8546。  相似文献   

13.
刘明皓  邱道持 《经济地理》2007,27(3):476-479,488
土地供求分析是建立适度的土地储备规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储备用地的适度规模进行预测可以建立在经营性用地需求和经营性用地的供给分析基础上,文章首先对重庆市都市圈房地产用地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依据供给制约需求的原则,对重庆市都市圈城市用地的可供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储备适度规模的计算模型。最后,对储备用地供应计划制定及农用地转用指标分解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所探讨的建立土地适度储备规模的原理与方法对指导储备用地的需求预测、制定土地储备计划和农用地转用计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GIS支持下,从用地空间、可供水量、绿地指标、生态足迹和生态敏感性分区5个方面测算了兰州市的生态适度人口与最大人口规模。兰州市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为249.46万-432.82万,生态环境和用地空间对兰州市人口容量规模的限制作用较其它因素强烈,2010年市域总人口已超过适度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5.
陶江  陆玉麒  王昌燕 《经济地理》2008,28(6):1025-1030
文章以乌鲁木齐建成区为研究区域,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的空间转换过程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城市用地发展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②城北主要以非城市土地转入城市用地为主,而南部城市中心区的内部用地转换较为明显,并且近期有逐渐加强的趋势;③城市内部用地转换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④地租等市场因素促使城市用地不断向经济效率更高的格局转换,而政府则通过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来协调土地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6.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 China: 1996-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wadays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bout serious conflicts between 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e increasing land demand in Chuzhou City.The changes of land use structure also re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progress in this area.Because different citie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al localization,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have formed characteristic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by analyzing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in Chuzhou City.Based on the data of land use modification of Chuzhou City from 1996 to 2005 and adopt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this paper studies quantitatively the temporal divis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structure and its dynamic chang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is method can reveal the law of the variation; (2)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 increasing diversification,evenness and heterogeneity; (3) the intensity of change in land use from 1996 to 2005 in the city appeared in the sequence: grass land〉traffic land〉garden land〉virgin land〉forest land〉industrial and residential land〉cultivated land〉other agricultural land〉water facility land; (4) there we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ty area and each county (city) in the relative change and the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 from 1996 to 2005.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Chuzhou City,and finally propos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7.
尝试采用DEA方法测评浙江省11个地级市及69个县市1996—05年新增建设用地的效率,进一步分析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结果发现:浙江省各地级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效率普遍较低,11个地级市中除宁波市、湖州市和嘉兴市为DEA有效外,其余8个地级市均为DEA无效;69个县市新增建设用地效率的有效性也普遍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进一步将建设用地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结果发现: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规模效率普遍较低,且与新增建设用地效率的有效性情况一样,呈现出自北向南梯度下降的趋势。规模效率是影响浙江省新增建设用地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规模效率较低抵消了利用效率与纯技术效率较高所带来的影响,才造成近10年浙江省新增建设用地效率普遍较低的现象。因此,提高浙江省建设用地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钱文荣 《经济地理》2001,21(4):456-460
通过对建国后的历史考察,认为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消长演变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而这种演变始终未能有效地消除土地资源配置低效率和城市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由于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都是不完善的,因此,机制的“选择”应该是“以哪种机制为主”的选择。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应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机制也能发挥特种重要的作用,但必须采取措施来弥补政府缺陷。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2007-2011年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公示的每宗工业用地出让结果信息而获得了城市政府出让工业用地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工具,笔者发现省内经济实力相近的城市,尤其是经济强市之间存在着土地引资的恶性竞争,即竞相扩大工业用地的出让规模和协议出让比例。同时还发现,市委书记的个人禀赋特征也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工业用地出让行为。这些实证结果都暗示辖区间土地引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领导晋升竞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旅游,由于其不可抗拒的独特魅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本文分析了农业旅游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我国发展农业旅游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指出我国开发农业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就农业旅游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