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幸福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东西。在GDP被神话的今天,是否意味着人们的幸福感很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GDP难以衡量出人们的幸福程度。笔认为,实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人们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
自实行"十二五"规划以来,"幸福"成为各地的关键词。同时,"幸福指数"与"GDP指标",首次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成为各地"十二五"奋斗目标。这表明地方政府在转变发展方式、突出改善民生主题上,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事实上,"幸福"应该是与GDP成正比关系的,GDP增长了,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就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也就标志着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虽然GDP增长了,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源被掠夺,环境恶化,百姓的幸福感自然就降低了。为了便于衡量人们的幸福,引进GDP含金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GDP的不合理以及幸福指数的合理之处。又从实际操作中分析了幸福指数的不可统计性,从而得出幸福指数代替GDP不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东南置业》2011,(2):12-13
沸点词一:GDP稳速,幸福提速 “强调民众幸福,是地方政府认识一大进步” ——全国政协委员詹国枢表示,不管再高的GDP,如果不和民众切身利益挂钩,民众幸福感不增强,就会感到这个GDP和他没有关系,甚至会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5.
当GDP遭遇幸福,就必须改变"唯GDP"发展思维,全方位创造亿万民众触手可及的幸福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此后几年来,"幸福感"、"幸福指数"成为热门词汇。  相似文献   

6.
唐旺盛 《数据》2006,(8):17-18
既然GDP只能对经济生活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分进行评价,而不能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加以计量;既然GDP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当前和未来的净福利变化,不直接体现公民关于幸福的终极诉求,为什么幸福指数不能彻底取代狂热的GDP崇拜?  相似文献   

7.
<正>是增长最大化,还是幸福最大化,这是关乎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终极目标的命题,也是让经济学颇为尴尬的追问。在“唯GDP为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球语境下,诸多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国民幸福指数日渐下降的沉重代价。近年我国的GDP在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国民的“幸福指数”(GNH)却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8.
GDP号称“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核算指标。实践证明,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富裕程度,但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分配状况及贫富差距,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作为对GDP的扬弃或校正,国民幸福指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纳。就中国而言,引入国民幸福指数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国民幸福指数是综合度量国民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满意程度的一种指标体系,是反映某一时期国民幸福感的数值。国民幸福指数的测量方法很多。对国民幸福指数的测量应持谨慎态度,需正确处理国民幸福指数和GDP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快乐人生     
幸福和快乐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根本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近些年来,种种关于幸福和快乐的社会调查,更在引发着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2005~2006年的一份中国人幸福感的调查表明,这一年,我国的GDP  相似文献   

11.
杨慧 《河北企业》2014,(10):58-59
<正>一问题的提出幸福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国民幸福研究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观,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关的议题。而在GDP等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背景下,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更关心的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幸福感受哪些因素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回答,对于增进人们对社会变迁路径的理论认识,丰富幸福的实证研究和辅助相关部门的决策,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GDP在22年间一直占据全国之首。2011年1月,在全省两会上,广东省在全国第一次提出了"幸福广东"的概念,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核心工作,民生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GDP的发展让位于关注和保障民生这一党的执政理念在广东变成了具体行动。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在他的描绘下,一幅"幸福广东"的美好蓝图已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发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显示,3/4的中国人表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各国政府都开始关注人民真正的幸福度的提升,而非仅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提高人民的幸福度也已经写入中国政府的"十二五"政府工作报告中。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与企业》2006,(6):28-32
从《东方红》里那句“他为人民谋幸福”.到中共十六大报告结尾的“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无论仁人志士的理想.还是执政党的目标.都和人们的幸福有关。那么究竟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回答。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没人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感受.却在今年春天因为一个名叫“幸福指数”名词的出现而变的可以具体起来。究竟什么是“幸福指数”?这个被中国很多地方政府看作GDP第二的又一个新指标.真的能计算丈量出当今中国人的幸福感受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社会和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并使不同群体公平合理地分享增长成果。只有全面、均衡地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同行,使GDP增长与幸福指数提高同步。  相似文献   

16.
王詠 《企业文明》2012,(4):23-25
在后现代物质文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与幸福却逐渐退化失落的今天,幸福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关注,无论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还是家庭、企业、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许多国家都已开展了国家幸福指数的评估和应用.而我国从关注GDP到关注民生、和谐、绿色发展,到2011年两会期间"幸福"成为媒体热词,之后进一步成为各地政府的施政纲领,"幸福广东"、"幸福北京"、"幸福重庆"纷纷提出,也正反应了这一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生活的最终目标不再是追求财富,而是幸福,"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提出更加合理的衡量幸福的标准。本文从数据的调查、数据的处理及数据的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德国经济研究院关于收入满足度调查的相关经验,为我国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学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观点建设"幸福社会"是时代赋予企业的更大责任,是社会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历史给企业提出的更大挑战。"幸福"问题看似简单却很复杂,这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当今,工业化和信息化革命冲击着全球每一个国家,影响着每一个民族,波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评判检阅"幸福"的答案更加复杂、艰难。中国的"幸福"蕴藏在中国国民的生活里,浓缩于中国的城乡、街巷和院落,绽放在百姓心上。现在,我们已经走出片面追求GDP的误区,正在推动中国向着绿色、文明、和谐、民生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建设"幸福社会"是时代赋予企业的更大责  相似文献   

19.
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经济、婚姻、国家政策.但在北川这个经济和人均GDP还不发达的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收入仍然是提高当地百姓幸福感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李新安 《企业文明》2004,(10):26-27
GDP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没有GDP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但是,如果GDP增长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方式实现,那么这种增长不但无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会成为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目前实行的GDP核算体系是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旧的工业化道路和粗放型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当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按集约型增长方式抓发展时,时代呼唤必须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去直接体现、引导和推动,这样,科学发展观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启动绿色GDP核算体系,对习惯于GDP崇拜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重大历史机遇期"是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同在的,因而也是与绿色GDP同在的。超前一步是机遇。愿我们的企业早日告别"习惯"、超前思考、立即行动,抓住绿色机遇,抓住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中的机遇,使企业的明天更强大、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