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我国进一步推广.但在实际运用中,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并未得到广泛运用,大部分企业仍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本文主要基于对上市公司“昆百大”2007年至2010年年报数据,分析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并由此分析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没有被广泛运用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琴 《商业会计》2012,(12):101-103
公允价值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就是对其的一种肯定。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一直备受冷落,大部分企业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仍采用成本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遇到了尴尬。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企业对重要性、成本效益和谨慎性等方面的考虑,进而得出企业在面对会计计量属性时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分析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现在大多数公司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需降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获得成本,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监督和惩罚力度,防止利润操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方法,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应当将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入账,并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满足条件采有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相似文献   

5.
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有较大差异.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有两种模式,包括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虽然会计准则规定满足条件的情况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实务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究其原因,有人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增加企业的税负,失去“税盾功效”.本文通过实例论证发现,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所得税不会产生影响.一、不同计量模式对持有期间所得税的影响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和摊销年限的规定不尽相同,这就使得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出现差异;企业在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时,会把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而税法规定,资产的持有损益在没有实现前不得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不对持有损益征税.这使得会计和税法在处理上存在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企业所得税,下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上市公司较少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情况,探究了影响上市公司公允价值模式选择的原因,并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企业存在确凿证据表明其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企业一旦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应当对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所得税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却只有少数公司采用这一计量模式.本文从成本和环境两方面分析其不普遍的原因,并从市场环境、估值技术和税收政策三个方面提出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本文在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云南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对这两种计量模式的选择情况,针对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二)新准则重点难点说明1.关于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1)新准则选用的计量模式特点。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继计量有两种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模式与允许用于某些非金融资产的价值重估模式不同。在价值重估模式下,账面金额超出按成本计量的部分应确认为重估盈余。但是,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公允价值的所有变动都应确认为损益)。公允价值模式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特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取得的,但考虑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作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新准则并没有完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企业应于会计期末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企业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1.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新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不同模式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不同。本文从投资性主房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出发,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式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种后续计量模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这一模式的采用将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经营业绩。此前普遍预计地产企业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然而2007年的中报显示绝大部分企业仍然使用成本模式。从六个角度分析企业仍然坚持使用成本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本文在对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选择,提出了上市公司在选择会计政策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康莉霞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3):170-17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可以选择采用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两种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及特征、范围、会计处理等方面做了解析,对会计处理过程中注意从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通常应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下面,笔者结合本公司的实际举例分析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般资性房地产>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有两种: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本文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后续计量模式及两种模式的利弊、对税务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企业如何选用计量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投资性房地产账务处理实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通常应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下面,笔者结合本公司的实际举例分析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18.
郝美丽 《商业会计》2012,(4):105-106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修订之后,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在后续计量中,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从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中看出,只有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2008年有20家,2009年26家),解释上市公司的成本计量模式倾向,必将从投资性房地产两种计量模式的核算差异比较入手,揭示两种模式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影响及其对企业业绩表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现状分析与选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斌 《现代商业》2011,(5):239-240
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难以抉择的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本文先比较两种计量模式的特点,然后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执行情况,总结实践经验,然后归纳上市公司选择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时的影响因素,提出一些正确选择计量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拥有的房产或土地使用权以自用为目的或以存货形式存在的,在核算中确认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开发产品;房产或土地使用权改变用途出租后,或准备增值出售的土地使用权,则被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时,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