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霞 《中国金融家》2005,(11):81-87
10月27日,本刊派记者赴港见证建行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重要历史时刻—— 此次,建行IPO(首次公开募股)刷新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世人眼中的风貌,获得海内外投资者的肯定和认同,并且其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的IPO活动也将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留下崭新的一页: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股中规模最大的IPO.自2001年美国卡夫食品上市至今全球最大的IPO; 亚洲市场除1998年日本NTT公司以外,七年来规模最大的IPO; 香港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IPO; 中国上市企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中资企业中“全流通”上市的第一股;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实现海外上市的银行。 当晚,在维多利亚港湾旁的四季酒店,建行举办了上市庆祝酒会,人们满怀欣喜举杯,举杯欢庆——为载入金融史册的光荣和梦想,为凝聚希望和未来的明天。  相似文献   

2.
何珮欣  王晓璐  陈子凌 《财经》2011,(15):45-47
6月初,海通证券赴港上市承销团敲定,大部分为外资投行,6月中旬,中信证券与里昂证券合作架构调整,亦为其赴港H股上市铺平道路。 在3月28日至4月25日的一个月间,两家分踞南北的实力券商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分别发布拟H股上市的公告,开中国投行海外整体上市之先河。根据公告折算,中信证券H股发行规模不超过12.7亿股,海...  相似文献   

3.
张炜 《证券导刊》2014,(43):62-62
沪港通开闸在即,投资者聚焦于其将带给A股的利好效应,也有投资者担心沪港通开闸对股市资金面的改善是否会导致IPO随之提速?  相似文献   

4.
财经动态     
《国际融资》2008,97(11):72-73
杭州心心缘谋IPO、力争国内婚介公司上市第一家;浙江红蜻蜒拟2010年完成上市,欲融资5至10亿元;建材生产商北京金隅拟年底赴港IPO,集资6亿美元;中国首家外资企业CBC成功挂牌瑞士伯尔尼证交所;经济型酒店遭遇成长危机;深圳创新投高交会签约8项合作基金,规模14.6亿元;  相似文献   

5.
外刊扫描     
中国拟提高企业赴港上市门槛投资银行家和监管机构的消息人士表示,除非企业寻求筹集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或计划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同时上市,否则中国监管机构将不再批准企业赴港上市。银行家们表示,中国政府已引入一项非正式政策,旨在迫使大多数上市候选企业发行A股,加入上海或深圳交易所,而非到香港交易所上市。  相似文献   

6.
《深交所》2008,(2)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创下全球最大的科技股IPO融资额,成为首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上市当日涨幅达到193%。截至目前,境内网络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有两家,在美国上市的有近20家,从最初的新浪、网易、携程,到近期的阿里巴巴、巨人网络……国内互联网企业赴海外上市可谓前仆后继、高潮迭起。  相似文献   

7.
来自公司     
《新理财》2005,(7):6-7
民生银行证实推迟赴港上市民生银行有关人士6月20日称,“8亿美元赴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时间将推迟到一个更为合适的时间。”市场分析师认为,这显然与近期几家大型内地企业集中登陆香港股市有关。6月15日,神华能源挂牌上市,筹资金额超过220亿港元;6月23日,交行将挂牌上市,筹资金额将近150亿港元;这些大盘股的发行冻结了大量资金,6月份香港市场明显感到了资金的压力,而资金紧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10号文”等系列法规的推出,未完成合规海外架构的国内企业境外上市已经不可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A股市场IPO。对于外资PE机构而肓,A股退出尽管与红筹相比有种种不如意之处,但可能也是目前条件下的唯一选择。因此,在近年A股IPO案例中,屡屡看到外资PE的身影。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2013,(11):33+65+82
《中国A股市场IPO首日与后市收益异象研究》作者:李宁定价:25.00元本书对备受关注的IPO市场同时存在首日超额收益现象、后市长期收益弱势现象以及IPO发行上市企业集中上市的聚簇现象进行了研究,澄清了对于A股市场是否存在IPO后市弱势现象的争论,分析了影响A股市场两大异象的重要因素,解释了A股市场存在两大异象的逻辑关系,划分了A股市场IPO热季周期与冷季周期转换边界,评价了A股市场发行制度改革效率,探讨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丹璐 《新理财》2014,(4):26-29
先是赴港上市两次被拒,后又踌躇是赴美上市还是继续游说香港证券交易所,直到2014年3月16日阿里巴巴最终选择赴美IPO。这条上市之路如蜀道“天梯”,阿里走得着实不易。虽最终选择赴美但关联方交易、可变利益实体、信息不对称等,将前行之路笼在雾里。  相似文献   

11.
公司     
《证券导刊》2011,(22):10-11
中金公司今年A股IPO主承销颗粒无收称纯属巧合 今年,A股IPO盛宴的“邀请嘉宾名单”中似平漏了中资投行的老大——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至今,国内有149家公司IPO,中金未取得任何一家公司IPO的主承销商资格,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2.
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将企业做成百年老店,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梦魅以求的。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民营企业不愿意在国内上市,或者远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研究民营企业IPO动机与影响因素,推动优秀民营企业在国内上市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发现,影响民营企业作出IPO的因素包括IPO的好处,IPO成本及其他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史上最冗长的IPO悬疑剧终于揭开谜底。3月14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启动赴美上市。马云最后决定弃港赴美。估值1500亿美金的阿里巴巴集团IPO,放眼全球,能够选择的上市地可谓极少。实际上,只有纽交所、港交所同时满足其上市几大条件: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与中国经济紧密联系、有成熟的投资者和监管制度。因为市场容量以及阿里巴巴复杂的VIE结构,它在中国A股上市目前还不现实。去年底,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明确表示,未曾收到阿里巴巴的上市申请。  相似文献   

14.
红筹科技企业回归A股市场,既有长远意义,也有现实的迫切性.红筹企业回归A股模式,主要有联通模式、IPO模式和CDR模式三种类型.联通模式似是而非,不具有普遍适用价值;IPO模式与CDR模式都是发行制度创新的产物.尚未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CDR与直接发行IPO相比,需要满足的行业条件、市值与财务指标都相同;已在境外上市...  相似文献   

15.
屈绍辉 《证券导刊》2014,(18):59-59
闻IPO变色,不知从何时起IPO变成了A股市场的烫手山芋碰不得,任何行为只要沾上新股、惹上IPO,市场就会恐慌。  相似文献   

16.
陈醒 《国际融资》2014,(2):12-12
2014年1月2日,普华永道举行2014年IPO市场展望新闻发布会。预计2014年A股IPO市场相比2012年将再现生机,蓬勃发展,全年A股IPO数量有望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超过300宗.融资规模可达2500亿人民币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万达的明天很美好,但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其眼下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如何迎接未来,而是怎样度过当下。或许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万达商业IPO首日即遭破发,以及王健林并未打破马云神话,问鼎中国新一代首富宝座,成为了万达上市中最大的看点。然而,对于王健林而言,IPO破发的背后凸显的则是万达的盛世危机。不可否认,无论从股价、融资规模还是静态市盈率等各项技术指标来看,万达商业此次赴港上市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内陆房地产企业在港股上市的新  相似文献   

18.
以在港上市中资股2013—2019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基于典型事件分析中资股在境外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然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破发、市场状况及投资者态度等因素对中资股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恒生指数,港市中资股IPO上市后两年内的整体市场表现处于劣势;IPO破发不利于后期市场的表现,破发股的整体市场表现差于非破发股;投资者行为是市场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投资者意见分歧会对中资股的市场表现产生正向影响;新股上市前的市场环境越好,中资股IPO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会越好。  相似文献   

19.
新股紧锣密鼓上市,大盘股发行,似乎成了每次大牛市进行中的必然逻辑。本轮牛市中,有哪些‘巨无霸’IPO呢?此次更添加牛市风味的是,曾远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归来。  相似文献   

20.
我国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6年末至2010年末之间在A股市场上市的451只股票为样本,从IPO发行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以及企业自身绩效入手研究IPO抑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IPO抑价产生部分来自一级市场的人为操作和二级市场的过度买卖,同时,企业绩效变量也显著抑制了IPO抑价的结果,即净资产回报越高的企业,IPO抑价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