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洋 《金卡工程》2010,14(11):200-201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出台后,对目前检察机关自侦部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试站在基层检察院司法实践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并指应当注意和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宁 《金卡工程》2009,13(6):65-65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奉行的是随时举证主义,当事人在诉讼任何阶段和任何时候均可以主张新的事实和提出新的证据,甚至在诉讼终结之后都有权提出新的证据,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直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才结束了我国实行多年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但《证据规定》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仍存在不足及缺陷,为此有必要为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3.
《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于2009年12月16日正式施行。《解释》规定,信用卡套现行为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月12月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商业银行作为案件多发单位,认真学习和了解新的证据规定对把握诉讼时机、增加胜诉机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2008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法发[2008]42号)。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一些地方对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中的个别条款,特别是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理解不统一。为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充分行使,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海市中级法院,十名辩护人,五名公诉人,持续四天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先有辩护人退庭,后有罕见的公诉人退庭,又有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更有被告人当庭质问作证的办案民警,10月中旬开始至今仍在审理之中的这起故意伤害案,将颁行一年有余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演绎得淋漓尽致.此案背景是曾...  相似文献   

7.
以557份律师调查问卷为样本,本文展示了2010年《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状况。在律师视角下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刑讯逼供等方法"的界定较模糊,无论是暴力殴打型的肉刑,还是"冻、饿、晒、烤等"疲劳审讯"长时间保持某姿势等变相折磨"等变相刑讯,抑或"心理强制、引诱、欺骗"等方法获取的口供,适用非法证据排除的空间都不大。"重复自白"的证据排除并无法律规范,实践中虽已有案例支持排除,但是,可能性也很小。从程序层面讲,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表现出"辩护方申请难"控诉方证明易"裁判者裁量权大"等特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与落实,不仅需要《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对该规则本身进行合理化,也需要宏观上对"控、辩、审"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政策法规     
由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审议通过的《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将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两高针对证券、期货犯罪出台的首部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12月16日起施行。《解释》对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解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相似文献   

10.
黄彦婷 《金卡工程》2009,13(3):27-2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我国庭前证据交换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但是这只是在司法解释的层面,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尚没有立法来固定,这种制度现状导致了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实践既无合法性也无强制性,不利于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的实现。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法律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合理经验构建起我国"本土化"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促进了法律正义理念的树立,体现了我国开始强调程序公正的立法趋势,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只有综合考量整个诉讼机制,制定出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才能切实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12月16日起施行。《解释》对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犯罪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解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  相似文献   

13.
吕辉 《金卡工程》2010,14(10):171-172
证据失权制度规定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实施以来,一直面临较大阻力,实践表明由于我国现阶段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较差,逾期提交证据的情况非常普遍,使其在司法实践中没有严格执行,学界也开始出现相反呼声。笔者认为应当改革我国的举证释明制度作为贯彻证据失权制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一、信用卡套现的概念及危害1.信用卡套现的概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09年12月15日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所表述,信用卡套现指的是"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并于次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6.
陈挺 《涉外税务》2003,(10):67-69
2002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4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3号)(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对偷税抗税刑事法律规定中几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了细化规定,为各级法院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该解释中有两个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在此笔者提几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自2009年12月16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8.
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定,例如明确规定恶意透支的主体为持卡人;客观上必须“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持卡人”的具体认定以及对催收的方式、效力,恶意透支数额的计算等问题仍旧存在很大的问题和诸多的争议,笔者就恶意透支型上述疑难问题力陈一己之见,以求对司法实践相关难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09年12月16日起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20.
新政策     
《云南金融》2010,(1):10-10
信用卡套现情节严重者将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2009年12月15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发布《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进行信用卡套现,情节严重的行为,将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