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利用最新的空间市场理论对我国煤炭市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一般产品的空间市场均衡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煤炭市场的特点提出了煤炭市场的空间均衡模型,最后探讨了煤炭企业的空间市场均衡边界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我国煤炭市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与绩效的SCP范式分析。通过对我国煤炭市场卖者和买者的数目与规模分布、产品差异化、行业壁垒状况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煤炭企业目前的市场结构情况。同时分析了影响我国煤炭市场结构的一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煤炭市场结构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3.
中国煤电谈判势力的来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煤电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双方在电煤市场上的谈判势力不相上下.除了各自产品的基础性重要地位之外,双方谈判势力的来源有经济依赖性、市场结构和政府规制三个方面.电力企业相对于煤炭企业在电煤的交易谈判中具有较强的谈判势力,因此综合考虑效率和社会公平两方面因素,政府对我国煤电关系的协调应基于削弱发电方谈判势力,促成双方达成自愿协议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煤炭营销管理是煤炭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是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阶段和有力手段,因此,煤炭的营销绩效管理是煤炭营销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煤炭企业营销绩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四度"对煤炭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即产销密切度、品质依赖度、市场影响度和合作满意度,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中发现,煤炭营销中的产销密切度、品质依赖度、市场影响度和合作满意度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特性。在煤炭营销中,较高的市场影响度必须通过较高合作满意度来实现,而合作满意度又需要通过较高的产销密切度和品质依赖度来实现。因此,合作满意度是煤炭营销中关键的绩效评价指标。本文同时阐释了"四度"可以作为煤炭企业营销绩效指数体系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3)
文章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为基本分析框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方面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从市场集中度来看,山西省的煤炭市场结构属于低寡占型,属于中下水平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较小、市场的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山西省煤炭产业企业整体规模低、行业整体利润偏低,安全生产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状况不容乐观。山西省煤炭企业在积极进行兼并重组、合资合作,推进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并完善其退出机制,以实现强强联合和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煤炭经济市场的下滑,导致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善煤炭企业当前萧条的发展状况,为了改善煤炭市场价格,我国政府部门对我国煤炭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通过调整煤炭的税收政策等措施方法来实现煤炭企业的转型,促进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8,(1)
2016年下半年以来,煤炭市场价格回升,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步改善,但企业普遍面对着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难题。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导致企业新增间接融资困难,通过短期融资券获取资金又无法满足长期资金需求,这时通过发行永续债无疑提供一种"双优"的直接融资手段,既优化了资金结构,又优化了资产负债表。文章对煤炭企业发行永续债中的一些会计与税务处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煤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煤炭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根据当前市场形势变化,制定科学的销售策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做大做强。基于此点,本文对强化煤炭企业销售策略的有效途径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9.
煤炭市场实现有序竞争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煤炭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我国煤炭市场竞争中的特点,即市场失灵、竞争无序;彻底分析了导致煤炭市场竞争无序和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促进煤炭市场实现有序竞争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鉴于对"双边市场"框架下的网络型企业兼并所产生的市场势力及垄断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文章测算和比较了优酷网、土豆网兼并前后的市场集中度,并分别建立C-W模型与双边市场模型对垂直网络视频行业的市场势力进行判定。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理解具有双边市场特征企业的兼并对市场势力的影响,并对政府实施价格控制等行为规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煤炭市场发展模式战略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市场是我国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建设和保障能源市场稳定供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两年来,国家全面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但由于配套政策和调控措施缺位,我国煤炭市场尤其是电煤市场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针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笔者最近赴美国走访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电力企业和煤炭市场交易机构,对其煤炭市场现状有了一定了解,体会到我国的煤炭市场化改革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科学发展观考察,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煤炭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仅从战略层面对中国煤炭市场尤其是电煤市场发展模式、目标和政策推进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邢祥焕 《经济师》2014,(2):153-154
世界煤炭市场的中心在中国,中国煤炭市场的中心在山西,山西省的煤炭企业应该立足于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创新煤炭购销方式。文章分析了山西煤炭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煤炭市场的持续繁荣,实力较强的煤炭企业不断进行兼并重组,形成了一批大型化、多元化的煤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煤炭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使企业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煤炭企业现代营销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源 《经济论坛》2007,(20):114-115
煤炭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市场化起步比较晚,直到1997年国家煤炭部撤销,才开始真正的市场化进程.但恰恰在这个时候,煤炭市场处于极度疲软,煤炭企业遭遇"寒冬",库存大量积压,欠款大幅上升,生产和职工生活难以为继,当年河北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邢台矿务局的电煤库存达就高达50万吨.  相似文献   

15.
市场营销管理是煤炭企业搞好经营管理,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强有力保障,而营销渠道管理是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煤炭企业要搞好市场营销,必须重视营销渠道的管理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突飞猛进,作为能源材料的煤炭资源日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纵观今年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危机尚在蔓延,还未见底,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销售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6.
最新的经济理论发现,适度的市场势力对一国企业和行业的创新及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这里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对外反倾销对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势力和国内市场势力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反倾销政策对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势力没有任何影响,或者说我国国内企业还不具备国际市场势力;而对其国内市场势力有较明显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科技进程的加快,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并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风控升级的节点.本文使用2008-2018年中国68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水平;(2)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随着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银行风险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并且目前市场势力的提高导致银行风险降低的效应占主导作用;(3)整体而言,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银行的市场势力,导致银行风险水平下降,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势力更强,其风险水平下降,而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减弱,其风险上升.  相似文献   

18.
张晓春  张立辉 《经济师》2004,(10):40-41
在我国电力产业重组、形成新的电力产业结构的同时 ,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市场势力问题。文章界定了电力产业重组中发、输、配电各领域的市场势力问题 ,并找出了合适的政策工具和监管体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浙江义乌销售型集群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范式分析此类集群的市场势力构建模式。研究后现,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耦合、以"微利"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及集群内销售渠道"网络化"是企业经营绩效得以改善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基于销售型集群提升市场势力的三个维度,认为以"集群"为载体构建并强化市场势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是矫正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比较利益扭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记得应该是在2002年夏天,当时,媒体开始比较多地报道我国的‘电荒’。那个夏天,我们公司的几名决策者就经常坐在一起,围绕国内的电荒问题,讨论百分百科技的发展方向。2002年夏末,公司最终决定,在稳步发展海外节能照明市场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开发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