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霞 《活力》2011,(5):165-165
一、新闻的含义 现公认的关于新闻的界定,是陆定一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这个界定。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是新近发生的,而不是历史的;是事实,是必然存在.而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进行虚构和创造;是报道,是公开的,而不是机密.不是情报。  相似文献   

2.
李健宏 《活力》2012,(7):57-57
把新闻内容当做故事来讲.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时尚”.尤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一种新趋势.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这种写作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为当前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被称作“新闻的故事化”。这种表达方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曾经枯燥生硬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让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让千篇一律的新闻旧貌换了新颜.  相似文献   

3.
张一诺 《活力》2013,(12):19-19
随着大众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以及媒体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新闻官司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新闻报道引起的侵权诉讼(主要是名誉侵权诉讼中),针对新闻失实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其中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搞批评报道而被诉“新闻失实”的名誉侵权案占了绝大多数。在已判决的若干“新闻失实”侵权案中.很多被判败诉的媒体,对判决多持有疑义。  相似文献   

4.
李宴群 《活力》2011,(11):198-198
新闻从业者的天职就是探寻和报道事实真相.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坚持将“真实”放在首位。但是在漫长的新闻业实践中.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不仅从未消遁.而且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主观动机、表现形式和危害性还有不同的呈现。由于新闻报道失实会造成对受众的欺骗、对舆论的误导和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建立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以防范报道失实,并对失实报道进行及时处置,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何秀丽  朱冶 《活力》2005,(7):250-250
新闻报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一是真实,二是迅速。在这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当中,真实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要素,它是新闻的生命,对于这一点在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同时它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奉行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并非都能够坚持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性报道时有发生。新闻失实状况,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故意性失实报道和非故意性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6.
朱冶 《活力》2011,(24)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要素,也是新闻的生命,对于这一点在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同时它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奉行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并非都能够坚持新闻真实性,新闻失实性报道时有发生.新闻失实状况,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故意性失实报道和非故意性失实报道两种.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新科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技新闻成了人们了解新科技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在有些记者,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不惜扭曲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将本该坚守的新闻科学性与真实性而不顾,导致失实的科技新闻屡见报端,误导广大读者,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记者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必须坚持科学性,要准确、及时、客观地报道科技新闻本身,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董艳春 《活力》2010,(23):66-66
隐性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一种重要采访途径,是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意图采用的方法。对于很多被故意掩盖的新闻事实真相的采访。经常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目前各媒体常用的方法。有新闻同行说,现在采访调查的难度加大,记者越来越像“侦探”和“演员”,为了揭开新闻背后的新闻,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然而.这种能够还原新闻事实最原始生态的方法.却是调查性报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积极意义,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曲永君 《活力》2014,(2):100-100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真理,一些生活中的“流言”也借助微博、手机短信迅速流传。比如喝骨头汤真会“补钙”吗?防辐射服对孕妇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近期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出现在央视及地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这种新模式因为新颖独特的报道角度,贴近民生服务内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互动。这一类通过实验揭示生活真相的新闻报道,被媒体人称为“实验新闻”这是一种新的报道方式,本文对目前国内各家主要电视媒体所制作的“实验新闻”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孙钢元 《活力》2010,(8):303-303
一、人文摄影的采访活动 随着摄影报道日益增多,当前报刊上新闻摄影作品的失实现象时有发生。大体有这样三种情形:其一,作品故意含混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以旧充新,迎合了形势却失去了真实;其二,作品交代的新闻事实突现一点,不及其余.强调了生动活泼却丧失了客观性;其三.反映的新闻不全面,局部事实典型却与全局事实相矛盾。  相似文献   

11.
张树永 《活力》2011,(15):50-50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一个关注率很高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出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但其新闻价值是由前者引发或提升的。这些新闻事件,相对来说就是新闻的“多个落点”。尤其是当我们想写出饱满精彩的文章.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的意义便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高永平 《活力》2011,(12):235-235
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就是“新”.这是新闻文体与生俱来的天性。新闻之“新”。除了事实新外。在媒体竞争如此惨烈的今天,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是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新。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才能寻找、选择到新鲜脱俗的角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从而更好地表现稿件主题呢?一、从观众需求中选取新闻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13.
陈玉梅 《活力》2009,(8):61-61
所谓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它在交代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提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及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则应该是“求是”。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这种技巧以坚持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情味,有可读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报道手法也带来了新闻失实增多、报道内容流于浅薄、屏蔽重大社会事件等隐患。如何发挥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减少甚至避免其可能的负面影响,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卢小春  赵睿 《活力》2010,(13):58-58,62
有人说。新闻的定义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170多种,也有人说数百种。真正有多少.恐怕谁也没有详尽统计过。就以中国而论.大概也不下数十种。有人把这些定义分为六类。也有人分为七类。最为典型、影响最大的有四类:事实类(如徐宝璜:“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报道类(如陆定一:“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传播类(如王中:“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信息类(如宁树藩:“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就以上定义来看,从新闻是某种“事实”到“事实的报道”、“传播”,再到“事实的信息”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新闻的定义在努力向着准确确定对象内容的方向发展。然而,角度却总有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16.
王磊 《活力》2012,(10):215-215
一、对时政新闻报道“误区” 一般说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由于认识和思考程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误区。(一)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 这句话有一个潜台词:时政新闻要紧跟领导。从某种意义上看,时政新闻就是报道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细加分析,党政领导活动的新闻不一定就是时政新闻。把时政报道与领导活动画等号,这个认识会导致时政新闻违背新闻规律,其结果是时政新闻报道往往违背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8.
郑延金 《活力》2011,(11):230-230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都渴望能使用激发读者情感的语言,让新闻感动受众,而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新媒体的传播风格强化了这种渴望。而它往往出现这样的结果:记者选择的语言及事实比事件本身还生动、令人兴奋。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迫切希望自己的语言生动富有创造性,这种激励会使他们的语言和报道脱离了激发他们灵感的现实。 新闻写作要求是用事实说话,语言是用来准确地、生动地传播事实。新闻要按新闻的规律办事。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激发记者灵感的现实,新闻报道就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报道新近出现的事实。记者写新闻就是选择、叙述事实,通过归纳、鉴别、组合,让事实呈现出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9.
王小燕 《活力》2009,(2):67-67
新闻是什么?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规报道”.还是如西方人所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的作用又是什么.是“让人们知道应该知道的事”,还是追新求奇,制造卖点获取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20.
张红 《活力》2010,(8):361-36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报道”已经越来越难,面对同样的新闻源,如何做好新闻报道,成了提升媒体竞争力的关键。一篇新闻报道要想胜出.有深度有策划,但却缺少对人们心灵的触动,其影响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而要使报道具备感染力.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善于抓细节。同题作品要想胜出,感染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