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权威的创新环境指标,从全国和东中西部区域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全国而言,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素质都是显著的,金融环境为负但显著,创业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其中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素质的影响最为重要。对东、中和西部地区而言,基础设施提高了东部和中部的创新效率,且对西部不显著,市场需求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且贡献比较大,劳动力素质提高了东部和抑制了中部和西部的创新效率的提升,金融环境阻碍了东部和西部的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且对中部不显著,创业水平阻碍了西部的创新效率的提升,对东部和中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用工荒演变轨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1979—2010年中国四大地区的劳动力就业数据,采用生物系统论研究方法,将地区劳动力视为复杂系统,对中国四大地区内外劳动力格局演变进行估计,从而深入讨论用工荒根源及演变轨迹。结果发现:劳动力就业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间有内在规律——23定律,这一定律是中国用工荒到来的根源,它决定中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将先后于2014、2020、2025、2027年进入用工荒;东部用工荒是紧随劳动力自然就业繁荣期之后,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则是劳动力自然繁荣期后经历较长的潜伏期才进入用工荒。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均衡分析,理论上界定与论证了生产要素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流动性配置的纠偏方向与均衡标准;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层面数据,结合统计年鉴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期宏观数据,分区域分行业实证研究发现:东西部区域普遍都存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经济现象、互动效率较低、中部整体投资效率较高,存在较好的互动效果;东部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四个行业的市场扭曲程都低于中西部区域;中部区域的机械制造业市场扭曲程度高于东部和西部,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的市场扭曲程度都是居中;西部区域的轻工业、化工业、材料业三个行业的市场扭曲程度都是最高的,西部区域的机械制造业市场的扭曲程度高于东部但低于中部,最后分区域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资讯     
中国大陆企业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计从业人数纳税总额合计500174881054977354772519781175123040961132578100区域东部360146917651867543555487461527416946527105737202中部561211661115109272139284928243971312006244西部58919082263345814117136404182949510135080东  相似文献   

5.
《开发研究》1988,(4):24-24
<正>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西部经济虽然发展不慢,但与东部,中部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经济实力仍处于落后地位。1986年,预算内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在全国的比重.东部为51.4%,中部为32.1%,西部仅为16.6%;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比重,东部为49.7%,中部为35.4%,西部仅为14.9%;西部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仅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与1980年所占比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也大大低于同期东部占55%和中部占30%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全国为762元,东部为1252元,中部为689元,而西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6%,东部的  相似文献   

6.
东西差距     
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是如何划分的? 东部包括京、津、沪、广东、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河北、广西、海南12个省市区;中部是指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省区;西部指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9省区。 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较如何? 据20个主要指标计算的综合指数,1994年比1978年增长速度,东部平均年增长6.3%,中部为5.2%,西部只增长4.9%。 另据46个主要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的1994年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得83.6分,中部为52.1分,西部为43.4分,东中西部的比例为1:0.82:0.68,比1990年三者比例1:  相似文献   

7.
艾丰 《港口经济》2001,(4):29-30
在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港口和港口城市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一体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途径。 东中西一体化是今日大背景的要求 跨入新世纪,我国经济面临迎接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城市化三个新课题。每个课题都有许多专门工作要做。但运作起来,都不能孤立地进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突出发展,产生了与中、西部地区争原料争市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同志认为东部地区应当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加入国际大循环,享受国际分工体系的好处,笔者尚有不同意见。首先,要实事求是地估价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优势。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人口密集,劳动力为数众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信息》2003,(22):57-5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0月28日公布的全国90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显示:非典疫情过后,3季度全国90个城市劳动力市场景气回升,供求总量出现大幅增长.与2季度相比,3季度全国需求人数和求职人分别增加了88.9万人和94.9万人,上升幅度分别为50.1%和47.4%,3季度劳动力市场运行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0.
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西  余明 《市长参考》2000,(11):35-40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都有较快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一些,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从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中,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12.20%,分别高于中部、西部地区2.20个和3.23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中,东部地区GDP由占全国GDP总量的52.6%上升到60.6%,西部地区由16.34%下降到14.48%;中部地区下降也近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汪继年 《发展》2006,(6):47-48
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在东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时期,国内市场科技经济的竞争格局是:东部地区的产业体系服务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体系服务于东部地区的产业体系;东部地区的产业体系是国外发达国家产业体系的生产子体系和商业子体系,西部地区则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能源、资源和市场。  相似文献   

12.
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林 《开发研究》2005,(3):29-31
随着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关键,西部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相对于东部地区,质量低下、积累能力弱、市场文化特征弱,不利于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率、流动收益、职业稳定性的提高和流动后的就业选择,成为影响他们向发达地区和高级产业转移的巨大障碍。本文结合近年来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因素对其流动过程的影响,为从提高西部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入手解决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发现,在制度越是完善的省份,越是制度依赖型的行业越具有较高的出口份额。进一步,从东、中、西分地区的估算结果来看,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制度因素仍然是影响行业出口差异的重要因素。我们还发现,在东部地区,资本禀赋是影响行业出口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禀赋不是影响行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禀赋是影响行业出口的重要因素,而资本禀赋不是影响行业出口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禀赋对行业出口的影响效应似乎要高于中部地区,远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资本的配置结构共同决定经济增长及波动的方向和质量。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城镇所有制结构变迁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及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在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结构分解框架下,借助1990-2006年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城镇不同所有制农村劳动力“三部门”就业对经济增长作用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主要是中个体、私营和外资等所有制经济部门劳动力吸纳对经济增长起正向拉动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国有经济部门的农村劳动力贡献明显,与现实相符;在讨论农村劳动力“吸纳”影响因素过程中,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应当保证在不同所有制下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契合农村劳动力“吸纳”,从而形成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机制。  相似文献   

15.
贺文华 《山东经济》2012,(4):125-132
人力资本是资本的一种形态。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利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得出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红利"和"制度红利"。文章基于2004-2018年中国286个城市数据,探讨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异质性差异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分区域的结果来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东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不明显。文章进一步从资源配置和制度供给两个维度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外部调节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调节了资本要素的作用路径,增强了资本要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尚未实现对劳动力要素的有效正向调节。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制度供给效应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东部地区制度供给效应显著高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各个省份的人口红利变动趋势有所不同,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期较东、中部滞后,省与省之间呈现出东部老年赡养负担重,西部少儿抚养负担重的差异格局。应该抓住机遇采取促进就业、加强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适时推迟退休年龄等对策措施以获取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1—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钱纳里标准结构模型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FDI产业结构效应的差异,以及出口规模对各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PDI的流入能显著提升我国中部区域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而对东部与西部区域影响不显著特点;扩大出口规模能有力推动东部区域第三产业产值及西部区域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的提升,而对中部区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按传统的梯度经济发展理论,东部地区高的经济势能会向中部地区转移,从而出现自东至西的梯度推进发展,然而统计数字提供的情况却与上述理论大相径庭——中国的经济地理学一贯把其鸡型版图由东到西分为三带,即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资源禀赋,包括经济势能、劳动力素质和历史文化背景。东部沿海地区由南到北有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辽宁诸省市.其经济基础好,投入产出水平较好,劳动力训练有素,人D密集,交通发达,有海派文化的理念;中部地区有湖南、湖北、江…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东部地区在现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的效率,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中部地区应强调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在现阶段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有效地扩大经济总规模。非国有经济比例的增长在中部和西部都能提高资本的市场收入而降低劳动的市场收入,容易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