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而其定居地点的选择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方法]文章以安徽省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6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和54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Arcgis三维可视化和SPSS回归分析研究了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时空路径及定居意愿。[结果](1)安徽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模式已形成较显著的差异性,皖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稳定型,空间选择集中于周边大城市,但分散性显著;(2)皖中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稳定型,空间选择形成合肥市和长三角2个中心聚集区;(3)皖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开拓型,空间选择以省外为主,集中于上海市、浙江等区域,近年人口回流趋势明显。[结论]安徽省农村人口定居意愿选择依次是村庄、县城(城市)、省会城市、乡镇和省外城市,影响农村人口定居意愿的因素为年龄、子女上学地点、村庄产业类型、村庄设施配套、村庄景观风貌。建议加强县城(城市)、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承载农村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县城(城市)、乡镇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南方农村》2003,(6):30-30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最近提出,加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加速城镇化需要消除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为的市场壁垒。我国过去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导致城乡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幅度较大,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力和农村人口的主要地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地区城镇人口增长率低,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幅度较小,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出地。要鼓励人力资源从西向东流动,鼓励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东向西流动。城镇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我国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研究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我们会发现,城镇化是不可抗拒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5.1%,1990年,这一比例已增长到45%,到2000年,世界上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从发达国家来看,1950年,整个发达地区城市人口的比重达53.8%,到1996已增长到75.1%,其中英国为89.3%、美国为76.3%,目前,这一比例仍在增长。从发展中国家来看,1950年,整个发展中地区城市人口比重是17.0%…  相似文献   

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相互支撑、同步发展。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因制度隔离障碍,产生了城市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政治参与边缘化、与相关利益者之间冲突这四种类型繁杂、程度不一的社会风险。唯有破除制度壁垒,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就业市场,提升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才能有效地治理这些风险。  相似文献   

5.
所谓城市化,是一个根据西方发展经验提炼出来的经典概念,就是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而到中国,就变成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大家都希望把西方的现成概念搬过来就能用,但实际上,搬过来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城镇化阶段,有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是过去的城镇化不具备的.第一是人口的流动密度划分.随着2008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已经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开始从沿海向东西部回流.第二,土地扩张速度在减缓.过去十年是中国城镇化快速扩张的十年,很多地方的增长接近尾声,土地的增长速度、幅度会明显回落.第三,不同的城市,人、地、资金的不同组合,造成不同的优势,决定着未来城镇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1)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并具有协整关系;(2)人13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存在从农地非农化到人口城镇化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从人口城镇化到农地非农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著;(3)人口城镇化关于农地非农化的弹性为0.53,即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变动1%,人口城镇化将变动约0.53%.研究结论:研究区城镇化方式为先土地非农化再带动人口城镇化,土地非农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引擎在推进城镇化速度方面非常明显.是一种粗放、摊大饼式的土地高消耗、人口低吸收的城镇化方式.因此,必须建立城镇集约化指数控制农地非农化速度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以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推进农村城镇化是目前我国缓解城市内需不足,减轻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剖析了我国农村物流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并逻辑演绎出相应的破解路径,这对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人增地减,人均耕地少。郑州市无论城市和农村人口都是逐年增加,但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城市扩张、工业占地增加、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在持续不断地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口增长,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仍将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10.
赵玉红 《农业经济》2012,(6):104-105
辽宁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紧张冲突、城市发展不集约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城镇化发展成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焦点所在.财政政策应当在创造市场准入、要素流动、建立均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运用合理方式发挥作用,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原则上来说,通过城镇化来解决"三农问题"是对的,但如果具体到把农民都转移到城镇去,使他们成为城镇居民才能享受公共服务,这个思路就得再讨论了。中国是有13.7亿人口的大国,目前农村户籍人口仍占六成,常住人口占比超四成,总的来看,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城市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容纳大规模的劳动力,因此要把公共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转而不移"的情况。通过分析为何农村人口表面上城镇化了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城镇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的涌入城市,如何统筹规划农村人口就业体系,制定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民就地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渠道和途径,立足于当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通过就地城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与现有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力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这一举措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就地城镇化建设,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可以用城镇化率的高低来体现,它既是一种转型过程,也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一种蜕变,它的影响和意义都十分深远。大量的耕地因为城市化建设被占用,使得人地矛盾突出。两者的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既不利于城镇化发展,也给耕地资源带来了严峻考验。本文以忻州市为例,将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面积进行比较,来分析忻州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城镇化人口现状,从耕地数量质量方面分析了忻州市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和耕地资源现状,并得出了忻州市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进程中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面对城镇化推进中普遍存在的生产、就业、消费和居住不一致,城市居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不一致,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等问题,各地都在进行着不同城镇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据有关报道,国务院已将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列入重要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准备,拟从指导思想、重大方针、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上予以明确,年内出台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显然,走怎样的城镇化之路,已成为发展的关键.而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农业大省该选择什么模式?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指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城镇化的定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国家惠民政策的覆盖面。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定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也不是拉高GDP的工具,城镇化进程应与当地综合条件相匹配,没有规划的城镇化无异于投资上的大跃进。均等化服务是指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的机会是平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一部分,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90后”农民工在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做好“90后”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流动打工主体,而“90后”农民工群体中仅有3.8%愿意回乡务农,75%的人“选择经商、开办工厂或去企业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市长协会目前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在深入研究河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状况的基础上探索新形势下两者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新时期促进河北省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离差系数,通过构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标体系,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河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结果]河北省所辖的11个地市多数都存在人口增长率滞后于土地增长率、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问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以及土地出让价格歧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河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问题,该文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财政和税收制度以及打破土地垄断价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在新时期推进河北省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雄  杨蕾 《中国土地》2013,(2):48-50
现阶段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达到50%,首次实现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比重相当.全球经历这一过程用了将近300年,而我国只用了30年就完成了这个历程.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虽然惊人,所引发的一系列效应却也有喜有忧.其中,城镇化过程中的广大农村、尤其是城市近郊出现了一个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群体——被征地农民.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个特殊群体在失去原始保障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府要如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量是多少?怎么建立一个长效的补偿机制?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应先从农用地对农民的价值分析入手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