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纪 《商业时代》2005,(16):18-19
我国实行的是与国际接轨的油价机制,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已多次上涨。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国际与国内油价长期背离,而国内油价不调整,市场就会出现柴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2004年8月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纽约期货市场WTI和欧洲布伦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为21年和23年最高点,WTI原油期货价格达到创纪录的每桶48.7美元。前不久,欧佩克决定从今年11月1日开始日增原油100万桶,市场反应平淡。目前油价虽有回落,但仍在40美元/桶以上。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2004年8月25日起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零售中准价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今年内发出的第3次涨价通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官员对记者解释说,抑制不合理需求,保证国内供应是此次调价的初衷。美国《华尔街日报》载文分析,由于无法将较高的石油进口成本转嫁至下游用户,中国政府对其国内燃油定价实行的管制机制需要及时调整。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上没有话语权,随着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进一步接轨,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所带来的阵痛。  相似文献   

3.
春季.向来是全球石油需求的淡季.国际油价相对疲软。但今年的情况却有点让整4-世界觉得匪夷所思——4月4日.纽约和伦敦市场油价分别达到每桶58.28美元和57.65美元.创造了人类利用石油为能源以来的最高价格水平。更有甚者.美国高盛公司预测的结果更有些让各国坐立不安——世界油价可能摸高到每桶105美元的“天文数字”,各种悲观的预测也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4.
《市场周刊》2004,(14):37-37
在战争等突发事件影响下,油市出现动荡,在所难免。国际油价多年来在跌宕起伏中上涨,今后的趋势是涨是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石油市场目前已与国际接轨,根据我国石油供求的实际情况,从中长期看,油价大趋势将继续看涨。  相似文献   

5.
<正>一、当前国际油价上涨情况及未来预测1.国际油价上涨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国际原油市场供求紧张,油价大幅攀升。国际原油价格从2007年年初为49.9美元/桶,到2008年年初突破100美元/桶大关。进入2008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到5月下旬,国际油价直逼每桶130美元,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6.
田立 《商界》2008,(8):100-100
从金融学的角度看,国际油价永远是美元价值的反头寸,当市场预期美元贬值时,油价必然上涨。这种定价机制甚至把供求关系都抛到了一边,OPEC高官最近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们以为,中国油价上涨了,对原油的需求就会减少,而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的需求减少必然导致国际油价的大跌。这是典型的经济学式的错误,事实却是“资产的价值取决于风险和预期”。  相似文献   

7.
林玉 《市场周刊》2005,(16):41-41
近日,国际油价出现大幅回落。不少人抱怨为何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却不跟进下调?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得到的答复是:根据我国现行的国内油价订价机制,国内油价暂时不会下调。然而,如果国际油价未来持续走低,不排除未来某个时间调低国内油价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有专家再次指出,应该对目前国内油价机制尽快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市场周刊》2005,(4):40-40
新年伊始,中石化宣布将汽油、柴油出厂价格下调150元,石脑油价格上调450元。与以往历次调价不同的是。石脑油(乙烯主要原材料)价格首次与柴汽油价格逆向而动。而此次价格调整采用的是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定价方式,即石脑油本月出厂价是根据普氏提供的国际石脑油上月均价加上增值税确定,每月调整一次。市场人士分析,国内石脑油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时  相似文献   

9.
国际油价连创新高,国内粤、沪、浙等地“油荒”目起广泛关注,究竟中国“油荒”是源于国际石油市场的背景,还是另有原因?经济学家易宪容指出,目前中国的“油荒”根源在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0.
沈思玮 《市场周刊》2004,(13):35-35
油价近期再次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伴随着国际油价的一涨再涨,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发出《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决定适当提高汽油价格。而在国际市场上,自2002年1月的新一轮升势开始,美国原油价格已从平均不足20美元/桶上涨到2004年2月平均3474美元/桶,3月19日NYMEX4月期轻质油期价更在盘中创出385美元/桶的新高。  相似文献   

11.
李玉荣 《理财周刊》2006,(11):14-15
国际油价一路下跌,国内油价下调呼声高涨,甚至国庆节之前就有媒体分析“国内油价十一前后有望下调”。可是,国庆节已过去,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也快接近尾声,国际油价仍在60美元左右徘徊,主管油价工作的国家发改委未有任何表示,国内油价也未有变化的迹象。国内油价为何一直没有下调?到底会不会下调?  相似文献   

12.
钟海 《市场周刊》2005,(46):42-42
国际市场:A、甲苯、二甲苯、纯苯市场:1、纯苯:11月中旬,中期亚洲纯苯现货市场回落了10—15美元/吨至在600美元/吨(FOB韩国、折合人民币6060元/吨),到了下旬,随着中国市场回稳和油价上涨的影响,纯苯现货价反弹了35美元至635美元/吨(FOB韩国、折合人民币6414元/吨)。  相似文献   

13.
《商业文化》2016,(30):8-8
2016年“十一”黄金阎里.“五元时代”的低油价加上“高速免费”的福利进一步剌激了自驾游热潮,带动国内汽油消费迎来小高峰。与此同时,国际石油市场也热度不减。在产油国冻产协议的持续影响下,时隔一个多月,国际油价重返每桶50美元上方.  相似文献   

14.
国际油价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鑫民 《中国物价》2005,(3):22-23,43
从总的大趋势看,2004年国际油价不断持续攀升,国际原油基准价的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Brent)价格从1月初的每桶约30美元,涨至8月中旬的超过45美元,10月份曾一度超出52美元,每桶上涨了22美元,涨幅达73%,上涨速度和涨幅均创历史新高。其他国际市场的石油现货价和期货价也是不断上涨。8月份,纽约市场上西得克萨斯中油(WTI)的期货价曾一度逼近每桶50美元。9月份国际油价曾出现回落,至10月1日,WTI冲破每桶50美元大关、当月下旬每桶破56美元,Brent每桶破52美元,均创21年来之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5.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石油定价不透明、与国际市场不同步、涨多跌少、民营资本难以进入石油垄断行业等问题都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在阐述完善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需考虑的国际因素基础上,分析油价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国际油价波动不断的背景下,形成更加完善科学的国内油价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油价波动通过石油进口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成为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隐患。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是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共同影响市场价格走向,由于没有形成国际化的石油市场体系,转嫁风险机制缺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采购现货时不得不量价齐升。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完善国内石油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久升不降的国内成品油价格终于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调。5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从24日零时起正式降低汽油的出厂价格,零售中准价格按照出厂价的降低幅度作等额调整。这是自今年4月国际油价走低以后。国内市场的首次回应。油价下调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能源的压力,然而,业界人士却在此时发出了质疑声:现行的国内油价机制是否合理?市场垄断是否在危害宏观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经过年内两次上调,一次下调,国内油价进入"波动时代"。老百姓谈论最多的还是,为何国内油价明显比美国贵?为何油价同国际接轨而收入不接轨?在地缘政局动荡不定的情况下国际油价走势究竟怎样?如何应对高油价的冲击?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中国能源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出发,站在独立客观的立场上,从战略高度、长远眼光和全球视野来看待,否则就会陷入情绪化发泄不满的逻辑误区。  相似文献   

19.
本轮油价上涨是由国际原油现货市场中的供需形势、原油期货定价影响及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缘政治冲突因素、美联储加息等。经过分析发现:国际原油供应趋紧、石油公司开发投资意愿薄弱、需求增加、期货市场多头大于空头等支撑油价上行的因素较强势,而影响油价下跌的因素相对弱势。基于此,国际油价在反复寻求每桶95美元的支撑位后,将继续保持百元均价高位震荡,油价一直在引导供需关系,疫情后供应增加滞后于消费需求。因此,国际油价尚存一定的上涨空间,国内需要做好应对高油价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高琨 《中国工商》2005,(1):15-15
1.国际油价飙升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不断上升,一度突破55美元的关口。尽管油价已经降到了44美元1桶,但油价仍然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