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明明 《科技和产业》2022,22(10):88-93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以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路径,提升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城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为3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的设施建设支出和其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测算发现,温州市“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的新增需求为449.11亿元,人均公共成本为10.52万元。建议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融资渠道、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财政资金重点向县城及小城镇倾斜来优化温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责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公共资源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导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出现巨大差距,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对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提供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民的基本生产条件,是农业生产基础的基础.加强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关键在于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创新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直沿袭着与乡绅治理制度相适应的供给制度,乡绅对乡村社会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低水平供给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政府组织和动员农民用劳动力最大限度替代资金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改革后,农村大多数公共产品仍沿袭制度外供给体制,主要由收入远低于市民的农民筹资来提供。所以,农民负担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农业发展的保障,农业基础设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领域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增强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财政投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理应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农业保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基于政策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世界上完全商业化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还未形成,一直发展十分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法国及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等才逐步建立了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文章通过介绍现行的五种农业保险模式及其典型的农业保险特征,以农业保险的弱质性和准公共产品性为视角,提出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邹小勤 《特区经济》2008,(3):178-179
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村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来源。通过对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支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公共产品经济正外部性效应不显著,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提出了提升农业财政支出发挥公共产品正外部效应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建立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产业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真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忠辉 《特区经济》2006,213(10):155-156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对农村公共产品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然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完善,形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党和政府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客观要求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产品。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非盈利性四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的提供是政府财政的一项重要职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政府都应该向人们提供相应的公批产品。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产品兼备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9.
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减负的有效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农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体现。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税费改革难点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结构转型中来自制度转型和创新方面的有效支持不足所致,本文从农业税制、农民负担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制度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