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需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云计算SaaS模式给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应用SaaS模式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物流企业只需按照企业应用租用"云"端的服务,从而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和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张宏武 《价值工程》2012,31(21):219-221
从当前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困惑的原因,进而探讨了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的难点在农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必然途径。树立科学发展观,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把涉农信息作为社会资源来进行市场化配置,使信息在农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发挥政府和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平市地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是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被誉为"福建粮仓"。近年来,南平市质监局紧贴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以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积极服务闽北新农村建设,为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规划为工会工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建设、参与、教育及维护职能,引导工人阶级在推动"五位一体"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大高校进入了拼"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水平无疑影响着高校办学水平、形象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对高校而言,剔除"短板",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高校建设信息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加入"WTO"后对农业产业、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业依据市场需求合理地调整结构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正值关键期,农业增长需要新的动力,而农业信息化正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将为现代农业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将在未来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加快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无疑已成为当前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省,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为视角,系统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吉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梁浩 《中外企业家》2013,(6Z):36-3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短短一段话,不仅提出了推进"新四化"建设的新要求,还讲清楚了"新四化"建设的内在联系,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之路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末ERP被引进到中国以来,随着政府"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宣传引导,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已经走入一个超越ERP本源意义的新阶段。但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陷入了沉没成本的误区。本文结合企业信息化咨询实践,提出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信息化规划与选型实施。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表明,今后中国农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叠加效应”和“倍增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信息化从广义上而言,应当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其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恩施州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各类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完成,农业信息化工作从业人员增加,政府支持增加,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本文从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方面论证了恩施州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着重从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当中市政府职能的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育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了恩施州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制约因素,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加大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培样、 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带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展为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农业信息体系。但是,在北部湾地区的钦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还是比较滞后。文章论述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形式,分析了钦州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重视农业发展的新举措广东省:在加大力度提高单产、重点抓好"创吨谷县"和"改低创高"两项工程活动的同时,正着手建立一批"三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计划到本世纪末,力争有50-250个产品的技术、质量和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示范区以实行农业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展为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农业信息体系。但是,在北部湾地区的钦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还是比较滞后。文章论述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形式,分析了钦州市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与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部署农村信息化建设。北海市位于广西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现代农业、海洋产业是北海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当地农业人口占城市人口70%以上,在北海市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信息化,对加快北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北海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北海和谐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北海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作了概括,分析了目前北海市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发展北海市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加快发展北海农村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与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部署农村信息化建设。北海市位于广西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现代农业、海洋产业是北海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当地农业人口占城市人口70%以上,在北海市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信息化,对加快北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北海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北海和谐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北海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作了概括,分析了目前北海市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发展北海市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做出了新的部署,农村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的突出亮点是让农民享有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流转权,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而缓解长期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以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抓住了推进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关键所在。透视土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理解这一点。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及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迈向新台阶的强大动力。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加快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是确保河南农业不断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本文就河南农村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并就进一步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今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过去提供单一功能的方式发展为以云计算作为基础平台,以各种移动互联终端设备为服务对象,通过"一站式"方式为用户提供全面便捷的个性化服务为主导的面向服务的新型模式。这就要求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者对"移动互联"、"一站式"、"云计算"等概念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深入挖掘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互为链接。在以"服务"为主导建设思想下,充分发挥高校信息建设的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使信息化覆盖下的各种用户、各种设备,在云广告牌的平台下享受"一站式"模式带来的高效、全面、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