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第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变化,对我国电力工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任何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电力都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因此,在研究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电力与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时,就必须重视电力与产出量的增长、产出结构、投入结构、劳动力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亚云 《改革与战略》2010,26(2):129-133
对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与广东经济增长显著相关,第二、三产业是目前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其中工业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广东省大力学习和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这一研究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水平等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邱俊 《珠江经济》2008,(2):60-65
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近几年,珠三角人均GDP加速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这种背道而驰的走势与经典论断明显相左,本文称之为“离经”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回潮”,而是进程中的重工化还需要继续完成,工业经济还有上升空间;而第三产业比重在经济全球化中被香港和投资企业分薄,自身也还处于“学走路”的阶段,有待发育成长。因此在现阶段,推进第二、三产业优化和升级,使第二、三产业科学发展,是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宏观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文  董静静 《山东经济》2009,25(1):87-95
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GDP构成、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税种构成及税率的确定、税式支出政策、非税收入所占比重等税制因素;政府职能范围;税收征管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对我国1985年以来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人均GDP与我国税收收入绝对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是引起宏观税收负担变化的重要原因;间接税占税收收入的比例与宏观税负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宏观税负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弹性系数大于1。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01-201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分析进入21世纪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海洋第一、二产业的增长能够带动海洋经济的增长,海洋经济的增长对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中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最高的,这说明福建省目前的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已经能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第一、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低,推动海洋经济的动力不足,进而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最终会使得整个海洋经济发展迟缓。福建省应大力发展能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的第一、二产业,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进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增长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2000—2018年南京市电力和经济产出的时间序列研究,分析了产业结构对电力消费的影响,并借助H-P滤波周期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判断了电能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周期规律和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对电力消费具有较大影响。随着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对单位GDP电耗的增长拉动作用愈发明显,导致单位GDP电耗出现“反弹”现象。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南京市的用电量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赵志君 《发展》2010,(9):6-8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保八任务。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2.6%,控制在3%的目标范围之内。货币增长有所回落,房地产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第二产业增长13.2%,远高于GDP增长率,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都低于经济增长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中第二产业比重逐年提高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8.
胡建琴 《发展》2003,(9):79-79
当今学术界有关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研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论,即经济增长能促进就业。甘肃1983-2001年的非农就业增长弹性为0.384,即国民经济年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0.3835个百分点的非农就业机会。若用甘肃2001年602.27万非农业从业人员作为底数,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可以增加2.3万个就业机会;计划到2005年甘肃GDP年增长8%,则可增长3.068%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即增加18.4万个就业岗位。这就是说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创造0.3835个百分点的非农业就业机会,即第二、三产业总计增加0.3835个百分点的就业机会,但第二、三产业哪…  相似文献   

9.
向琼 《北方经济》2009,(12):29-30
本文在论述了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原理后,选用1980-2006年的数据,采用协整分析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年底就业人数、第一、第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构成比重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与第一、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第二产业构成比重并没有明确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向琼 《北方经济》2009,(6):29-30
本文在论述了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原理后,选用1980-2006年的数据,采用协整分析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年底就业人数、第一、第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构成比重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与第一、三产业年底就业人数、第二产业构成比重并没有明确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1.
莫维冰 《特区经济》2009,240(1):207-209
从1990年到2006年,广西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通过对广西产业结构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广西目前的产业结构在合理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议也变得空前激烈。国际贸易是否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而在当下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合理性的探究尽管触及了经济增长问题,但在贸易静态收益理论的框架下,国际贸易究竟是否会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各个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究竟偏向于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也取决于各种贸易政策对各个部门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影响。本文对现有针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所做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明确指出了目前各种看似矛盾的实证证据背后的理论和技术根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和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对1960~2006年期间全球各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别分别就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发现,上述实证研究证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则存在差异,同时进口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看,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强,进出口均有较强带动作用;高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关系较弱,进口的作用甚至大于出口;低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弱,进口甚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泉州市用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问题,研究泉州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用水结构演变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变动关系。首先采用SSM方法对泉州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基于泉州市2000—2009年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数据的分析揭示两者的演变进程及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泉州市产业结构较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是总用水量不断增加的动因,而第二产业基础和竞争力均优于第一、三产业,驱动工业用水比重持续上升,农业用水比重直线下降,生活用水比重较小且微弱变化,论证了泉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研究结果可为泉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及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的因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剋  熊文 《特区经济》2010,(5):210-211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分析方法对广西1978~2008年环境脆弱性进行测度,然后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分别对广西总体经济增长、第一、二、三产业与广西环境脆弱性进行因果分析,通过滞后期的选择,从而判定他们之间的因果信息及其形成特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存在产业差异,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滞后期数的影响,而且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在方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成长主要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的成长,产业本身的聚集效应及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使产业的聚集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资源聚集和城市化进程。文章分析了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其结果表明提高第二产业的总产值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信息短波     
上海首季GDP增9.6% 上海经济首季运行良好。市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快报表明:一季度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9.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9.6%;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4.0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4.1亿元,增长9.8%,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6%和53%。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模型设立到样本数据选择,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第一,货币供应量(M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存在着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二,M1与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存在着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M1是引起GDP与CPI变动的原因,而GDP与CPI也是引起M1变动的原因,M1与GDP、CPI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对影响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煤炭消费量的指标和各指标对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与第一、二、三产业煤炭消费量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随后分析了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及其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第一、二、三产业煤炭消费量的变动对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等指标产生的影响。并根据以上数据的分析结合碳排放约束下江苏省节能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对"十二五"期间及未来10年江苏省主要能源的消费结构、煤炭消费总量及第一、二、三产业煤炭消费量进行预测和优化。最后,对江苏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消费政策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1978到2018年中国通货膨胀率(用CPI衡量)与经济产出(GDP)之间的数据、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通货膨胀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验证经济真实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经济的真实增长对通货膨胀有正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反映在当期上,而且还有滞后效应。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来验证这种经济关系。最后发现通货膨胀与自身预期与产出的增长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07年我国税收收入45612.99亿元,比上年增收11487.11亿元.同比增长33.7%,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8.9%.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持续高增长,人们通常把原因归结为经济增长和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本文采用新的视角分析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问题,揭示了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两个深层次原囚:第一,劳动与资本之间分配不合理导致税收高增长;第二,城乡分配不合理导致二、三产业的税收高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