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烟台苹果甲天下。栖霞是烟台苹果的主产区,总产量、年出口量分别占到烟台市的40%和30%,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来自果业。栖霞市三季有花、四季有果,是中国最大的苹果园,享有“中国苹果之都”美誉。苹果是栖霞的代言。栖霞与中国作家协会建立中国作家苹果园,让作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传递苹果的滋味,讴歌栖霞、赞美栖霞,讲述苹果故事。本期“名家特约”稿件,均约自国内名家。抚卷读之,舒婷仿佛置身在传说  相似文献   

2.
《上海经济》2012,(11):74-74
蒂姆·库克即稳重又健谈,现在这个苹果的CE0正忙着提高其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去年一个分析师问他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成为苹果最大的市场。库克并没有正面回答,但在谈及中国市场的前景时,他说:“我还从没看到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突然出现这么多的中产阶级,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要购买苹果的产品,让我们对苹果未来还能去的怎样的成就拭目以待还,也许“天空才是极限。”  相似文献   

3.
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寻找着这个女子,在听过她的《九份的咖啡店》、《吉他手Groupies》之后突然消失掉了。直到有了这张独立制作的《华丽的冒险》,她才重新出现在我眼前。原来她用这么长的时间做了一次华丽的冒险,回来的时候,还好,还是以前那个绮贞,还是我们要的,一切没有太大改变。一直都有这样的认为,应该在最放松的状态下去听她的歌,或者说她的歌会让  相似文献   

4.
赵先筠看上去气色很好,两居室内他侃侃而谈。新婚妻子兰兰正把刚买的苹果洗干净待客,果盘里,还摆着喜糖喜烟;门上墙上,亮闪闪的大红喜字透出喜庆。2011年12月18日,赵先筠在申请的公租房里迎娶了自己的新娘。"我曾经向她承诺,一定要给她一套我们自己的房子,哪怕再小。如今,只花了2016元保证金,就住上新房子,让我有一种如释  相似文献   

5.
很长时间没有去解放碑了,今天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求,吃过午饭我对夫人说,下午去解放碑吧!她说好热哟,气象台预报的今天是高温40.3℃。哟!她见我主意已定,只好陪我冒着高温酷暑,去了趟解放碑。说是很长时间没去,其实也就一个来月,这些时间我一直在下乡或是出差。  相似文献   

6.
杨勇 《中国西部》2004,(6):36-41
雅砻江,这条中国西部的绿色大川.以她的秀美、她的险峻吸引着我.然而,我亲眼目睹的雅砻江,却是千疮百孔、满目苍夷.我想大声疾呼:让我们共同珍惜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一生存空间吧!  相似文献   

7.
唐晔 《沪港经济》2010,(11):59-59
你为什么要从事玉文化的传播? 曹会娟:我想,我是个中国千年玉文化的传承者。我接触和田玉的时间虽然不算很长,但现在能打造这么大一个平台,并让它在上海世博会新疆馆尽情绽放魅力,这在业内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迪·恩·帕金斯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 "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我认为他切错了.我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切法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递到我面前:"爸爸,看呢,里面有颗星呢."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专业作家,我的出发点只是想提倡“家庭”的价值。 当然我也希望,有一天这套书能以英文版呈现,把中国人生活中的智慧,正确地传递给外国朋友们,让他们了解我们生活的全貌,并且看到中国人生活中的美丽。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个广告:一个公主与两个王子,来到一座种苹果树的庄园。公主看到满园子又红又大的苹果很高兴,非常想找到庄园中最适合自己的那只苹果。两个王子为了表示对公主的爱慕之情,想尽各种方法,想知道哪只苹果是最适合公主的,因为每个苹果都那么诱人。王子们用了很长的时间也没能找到。这时庄园中走出一位年轻人,微笑着对公主说:“公主,让我来帮您吧。”年轻人拿出一把扫描枪,对苹果进行扫描。每只苹果都有一个标签,通过扫描,他知道每只苹果的日照、湿度、糖份含量、可口程度。这时扫描枪轻微的响了一声,年轻人走到树下,摘下苹果,走到公主身边:“公主,这个苹果是庄园里最好的一只,最适合  相似文献   

11.
正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却有着与普通农民巨大的思想差异;他文化不高,却能通过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见闻,提高自己的知识;他出生于苹果之乡,却和一般的果农不同,懂得用科技、用学识让苹果与众不同;他胸怀博大,廉洁秉公,用十余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让家乡不负"苹果之乡"之名。他就是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于"中国苹果王"称号的冯农民先生。小小苹果,蕴含无穷智慧苹果,是我们日常水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广告:一个公主与两个王子,来到一座种苹果树的庄园。公主看到满园子又红又大的苹果很高兴,非常想找到庄园中最适合自己的那只苹果。两个王子为了表示对公主的爱慕之情,想尽各种方法,想知道哪只苹果是最适合公主的,因为每个苹果都那么诱人。王子们用了很长的时间也没能找到。这时庄园中走出一位年轻人,微笑着对公主说:“公主,让我来帮您吧。”年轻人拿出一把扫描枪,对苹果进行扫描。每只苹果都有一个标签,通过扫描,他知道每只苹果的日照、湿度、糖份含量、可口程度。这时扫描枪轻微的响了一声,年轻人走到树下,摘下苹果,走到公主身边:“公主,这个苹果是庄园里最好的一只,最适合你。”公主很激动的拿着苹果:“喔,这真是太神奇了。”  相似文献   

13.
江海生 《走向世界》2013,(44):66-69
<正>到了烟台不吃上"烟台苹果",便难说到过烟台;而到过烟台却说不出"烟台苹果"为什么好,便很难说是一个好旅游者。"烟台苹果莱阳梨"是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民谚。但"烟台苹果"为什么好,却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的了。1991年我到上海出差,在一个很大的超市看到了"烟台苹果":其时烟台苹果还没有全面完成"红富士"的换代,"红香蕉""青香蕉""国光""金帅"还是"烟台苹果"的"四大当家花旦",让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不缺少墙上的文明、博物馆的文明和文明遗产,我们其实真正缺少的是化入民生的一种文化权利和生活方式。"从醒来到入睡,于丹每天的日程被精确到了分钟。她的随身包里总是带着一个手机充电器,她笑着解释说:"太忙了,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人生不断电、不黑屏、时刻做好准备。"于丹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视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之一。她正在做的工作是让文化能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里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蕊  司斯 《辽宁经济》2014,(5):73-73
正观察通过对旅行社资深管理人士的专访,我们清楚地发现产业融合正在影响中国的旅游人,也正在对中国的旅游产业进行改变。2009年,我刊曾专访过刘越英总经理。五年之后,我们因为策划了旅游产业专题,再次约见刘总,请她从旅行社角度出发,谈一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想法。一、文化让旅游有了底蕴"我今年更多的在想,如何让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刘总认为,只有让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才能让旅行社的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广州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在中国,广州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城市。”你已经看出来了,我是在模仿海明威。功成名就的作家海明  相似文献   

17.
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这里的美食鲜嫩可口,这里的人儿亲切和善。这便是我对泉城济南的第一印象。2015年,这是我在济南大学执教的第二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城市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它有趣迷人的一面,也逐步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幼儿园里,出生于旧金山的大女儿Siena发现她竟是园里惟一的金发女孩,这个发现让她惊诧不已。看着蹒跚学步的小女儿Anais,谁曾想刚来中国时,她才是个4周大的婴儿呢?济南是个神奇的城市。犹记得在旧金山生活的日子里,虽然住在中国城,可对中国的春节仍知之甚少。来到济南后,  相似文献   

18.
她是村里最早让人羡慕的"万元户".前些年她开过矿,办过采石厂、白灰窑,现在养林麝,可说是腰缠万贯.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我要让村民都有钱花、有小车坐!"27年前,她许下铮铮誓言,走上了村官岗位. 4年前,时任省委书记赵乐际专程来到村上,鼓励她"就这么干!"她就是凤县凤州镇邓家台村党支部书记李琴. 1打通"致富路" "让咱村一年变一个样" 解决水、电、路、桥、房问题,让邓家台村旧貌换新颜,一直是李琴的心愿. 童家庄三组22户82人居住在山顶,村民下山只有一条便道.每到苹果收获季,村民们要想把苹果变成钱,只有靠背,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天最多能背六七回,全家人背半个月才能往山下背一车.好不容易背下山,又错过了时机和商机,商贩趁机压价,要是卖不了,只能眼看着烂掉.修路,成了村民的一块心病,也是几代人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老话"吃水不忘掘井人"。对山东省沂蒙山区那些长年缺水的百姓们来说,孟玉华和她的德国同事们就是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的"掘井人"。3年前,我曾赴山东的沂蒙山区,采访中德粮援项目在这个地区进行改善当地人畜饮水状况的实施情况,在一个叫马谷峪的山谷里,我看到这个被吃水难困扰了几代人的贫困村庄,已经家家通上了洁净、清澈的自来水,山坡的果园也因为用上了先进、节水的微喷灌技术而长得郁郁葱葱。以至于后来,我一次去外地出差与孟玉华女士在火车上巧遇,谈起我的家乡山东东部的烟台市是著名的苹果之乡时,她马上微笑着说"项目区的苹果也非常好吃",那口气就象在谈她的家乡,我的眼前便立刻浮出了这片果园的景象。那时,当我与村民们谈起孟玉华  相似文献   

20.
庐隐——中国“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也是她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生命底蕴。细究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我们发现,其中既有时代因素的导引,也有个人生命体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