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以成都、重庆、西安三座城市为核心,辐射成渝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进而覆盖四川、重庆、陕西而形成更广泛的西三角区域,在未来有望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文章回顾了西三角区域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了西三角两省一市的区域经济概况和资源禀赋优势,选取了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进行国际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指出可能由此带来的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机遇。文章基于最新的区域政策和经济数据,并结合国际视角,为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与投资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艳 《特区经济》2010,(11):203-204
重庆在西三角经济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重庆,成都,西安的发展现状比较,阐述重庆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的比较优势,并提出重庆在发展中所应采取的措施。重庆要以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为契机,迅速成长为长江上游及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通过三省市的合作达到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关联,城市群内产业互补,使得极核作用不断强化,提高西三角经济区活力。  相似文献   

3.
“西三角”经济区呼之欲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加入WTO的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全面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谁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占有先机,谁就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获胜。在此背景下,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区(以下简称西三角)呼之欲出。多年来,“西三角”各方在交通建设、能源开发、企业联合、旅游发展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并且随着这一联系与合作的加强。各方正逐渐弱化行政区划,打破地域封锁。共同构建发展环境,营造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4.
东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北有环渤海。如今,中国西部将崛起一个西三角经济圈,与东南北三地形成呼应之势。在今年年初,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西三角经济圈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联合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而就在两会上,重庆市代表团已提请国家有关方面将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在全国建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城市群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正在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适应日益激烈的区域经济和社会竞争的需要,城市群建设正在各地迅速展开。广西、广东沿北部湾地区是我国新时期战略开发的地区之一,承担着重要使命。然而,该区域的城市化与城市群建设却相对落后,迫切需要粤桂双方进行区域间合作以推进该地区的城市群建设进程。从该地区具有的共同地域文化背景层面来思考其城市一体化进程,是一种思路,建议可依托粤桂沿北部湾五个城市早已形成的相对独立而统一的地域文化优势,以文化力推进区域合作与城市群建设,培育共同的现代城市群理念,奠定区域合作的精神文化基础,从文化层面促进区域间合作与区域经济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重大,若没有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振兴就难以实现真正的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繁荣,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要在东北亚建立起制度化的,类似于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式的经济圈至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尚无可能,比较可行的合作模式是诸如“环渤海增长三角”、“图们江增长三角”等所谓“复合增长三角模式”。尤其是前者在各方面的优势突出,其辐射作用显著,意义也很大。可以预料,面向21世纪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能将以“环渤海增长三角”为核心,向多“增长三…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各省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演绎了一场城市群大战。分属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四大城市群,已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9.
刘梦羽 《中国报道》2012,(11):64-66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大都市圈”的概念,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按照这一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都市圈的规模。它们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其中两个分布在北美洲,两个分布在欧洲,两个分布在亚洲。后来居上的中国长三角地区占得一席。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和浙江省地处我国两条生产力布局主轴,与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市接壤,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主要组成。江浙两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特征典型、城市区域化趋势明显。规划与建设城市群(带)已经成为促进江浙两省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共连续十年都将城市群作为加快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主体空间形态,计划在全国重点城市化地区有序建设20个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简称“中三角”城市群)是其中规划建设的一个拉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级重点城市群。  相似文献   

12.
合作性竞争:宁波港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博 《港口经济》2006,(4):39-40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区和港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而长三角港口群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重要因素之一.处于长三角港口群中的宁波港,如何紧跟世界港口发展潮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合理、有效地解决竞争与合作的问题,走合作性竞争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罗明忠 《南方经济》2011,(11):77-79
“十二五”时期,对于广东和澳门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重要时期,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把粤港澳合作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明确提出要“携手港澳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强化粤澳合作、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十二五”时期粤澳关系的重要议题。其中,进一步促进粤澳人力资源合作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杨丛 《广西经济》2007,(2):24-25
一、”一轴两翼“区域台作新格局的实质“一轴两翼”区域合作由泛北部垮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海上东盟国家,促进北部湾沿岸国家和地区通过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联合开发海上资源,  相似文献   

15.
马传栋 《山东经济》2008,24(6):131-138
随着“环黄海经济圈”的成长,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基本形成。山东东部与韩、日两国自然地理位置相邻、产业发展梯度的有机对接性强、在东北亚经济区域中产业互融性和经济互补性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成为承接日韩国际产业转移、建立鲁韩日跨国城市协作带和经济走廊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加强山东半岛与韩国西海岸两大城市群的经济技术合作是当前建设该跨国城市群走廊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经过近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转折期。2009年3月,出席全国“两会”的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全国人大代表黄奇帆在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联合重庆、成都、西安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通过采取非均衡发展模式,打造西部最大增长极的“西三角经济圈”,  相似文献   

17.
东吴 《港口经济》2011,(10):1-1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国家或区域性保险中心”,这将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推进区域保险市场的发展。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而言,建立国际航运物流区域保险中心将有力提升港口城市高端服务水平,有力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深化内陆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西三角"经济圈的成立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但是借鉴已有的合作经验与教训,西三角经济圈内各政府的合作存在一些必须消除的困境,需要从组织机构形式、制度保障、多元化合作主体参与等方面采取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西三角”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西三角”的兴起定将改变西部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因此,“西三角”已备受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2009,正值西部大开发10周年,西部地区又一次成了受瞩目的焦点。发展之路怎么走?先有重庆提出的“西三角”,随后四川又提出“西四角”。不论是“西三角”还是“西四角”,其实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借着中央政府正在酝酿的“十二五”规划时机,将西部作为中国下个五年发展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