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在金融危机爆发和潜在影响持续发酵的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着力推动宏观审慎框架建设。本文对照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结合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际,从背景、目标、内容、改革举措等方面分析了宏观审慎框架在解决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作用,以期推动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发生后,从理论到实践,到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部分政策响应已经形成了,还有一部分正在讨论、酝酿中。2010年早些时候我曾将金融方面对危机的响应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政策的响应;二是微观政策的响应;三是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响应;四是危机应对和成本分摊, 相似文献
3.
刘广伟 《金融经济(湖南)》2011,(5):44-46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近20年来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关联度逐步加强,金融深化日益加深。系统性风险也不断累积.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过去以低通胀、高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之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维护整体的金融稳定.需构建由中央银行主导的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4.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6.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金融监管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宏观审慎监管问题正受到各国金融管理部门的普遍重视,我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是当前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正确、全面地建立起宏观审慎框架不仅是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和金融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伟 《金融经济(湖南)》2011,(10)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近20年来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关联度逐步加强,金融深化日益加深,系统性风险也不断累积,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过去以低通胀、高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之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维护整体的金融稳定,需构建由中央银行主导的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金融危机开始,通过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的比较入题。然后介绍了宏观审慎的定义、类型以及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9.
10.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可见国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研究宏观审慎的含义并对政策目标进行探讨,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构成以及如何安排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麦强盛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2,25(3)
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其中的系统性风险监管而言,美国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教训惨痛,其监管理论和做法的缺陷是重要原因。中国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成功经验在于,力行宏观审慎监管,使金融体系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实施逆周期调控,保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适时风险警示,提早采取应对措施;政府及时干预,避免危机传染。中国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监管理念与原则,认真总结系统性风险监管经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岩银行挤兑案例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回顾事件发生、处置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英国金融稳定框架中存在的缺陷,描述了英格兰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实践和启示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稳定的新发展,进而对完善我国的金融稳定框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银行业危机:金融泡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业危机爆发越显频繁。然而,通过对银行业危机内部形成机理分析可以发现,银行业危机的爆发其实是伴随着金融泡沫的形成与破灭这一过程的。在金融泡沫的形成过程中,银行往往会给一些高风险行业发放贷款,从而增加银行经营风险;而在金融泡沫破灭之后,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而使银行业危机最终爆发。因此,我国应尽快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完善银行微观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国内外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末国际上不断出现的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特别是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和金融带来巨大破坏的同时,增强了人们的金融安全意识,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我国的金融安全。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金融开放进程中,国内外都存在危及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会引发我国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5.
经济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冲击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在经济开放进程中这两次危机冲击特点和结果均有所不同。本文对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向国内传导的渠道进行分析,利用指标对比分析法、干扰模型、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技术分析比较了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不同影响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在经济开放进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要远超于亚洲金融危机;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渠道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向国内传导的重要渠道;尽管经济开放增加了金融风险,但良好的制度设计和金融风险管理手段的加强,使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渠道传导而产生的冲击波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17.
René M. Stulz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23,29(5):1377-1400
We assess the state of knowledge about crisis risk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isk management. Data that became available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how that some types of crises are predictable when accounting for interactions between risks. However, other types of crises do not seem predictable.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frequency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es is increasing. While data show that an economic crisis is more likely following a political crisis, there is no comparable evidence for climate events. Strategies that increase firm operational and financial flexibility reduce the adverse impact of crises on firms.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一系列举措对我国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对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整理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冰岛金融危机的起因、教训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冰岛成为第一个陷入困境而向IMF求助的发达国家。该文分析了冰岛金融危机的起因及教训,认为冰岛危机是自身经济发展失衡、金融过度膨胀且存在结构缺陷的后果;政府的金融监管与危机应对措施也负有重大责任。对其他国家都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用衍生产品自问世以来在分散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功能及其在本次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肯定了基础信用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应推动金融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