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继良  周敏 《绿色财会》2007,(10):24-26
在会计实务中,许多资产譬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难以单独确认它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1月1日实施的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出"资产组"概念,并按照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本文通过对资产组的认定、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确定的探究以及资产组减值测试的一般会计核算的研讨,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在应用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相关业务处理时起到借鉴作用,共同推动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从2001年开始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并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到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资产减值相关的规定已经使用了6年。在这期间,出现了不少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鉴于此,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其精髓在于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那么,这次修订的资产减值与旧资产减值有什么区别?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什么的问题?新的资产会计准则还应该怎么改进?  相似文献   

3.
一、专门制定资产减值准则的意义我国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是由《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的会计准则分别规范的,虽然强调了企业应该合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以及披露方式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造成不同企业间对不同资产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差异,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也为企业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4.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主要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该准则是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与国际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的两个准则之一,因此倍受关注。该准则并不规范企业所有资产的减值核算,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涉及到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共有9个,本文主要分析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各类资产减值核算所依据的准则的适用范围及主要资产的减值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更稳健的确认当期收益,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提取资产减值准备时,会计政策的可选择弹性较大。这种现象表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客观性不能仅仅依靠会计准则,必须同时建立严密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控制环境、不相容职务分离与授权批准控制、内部审计体制等方面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具体会计准则及其补充规定,要求企业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意在从防范资产不实的角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本文试对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以及会计核算时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完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核算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等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因而实际操作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这也造成了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等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状况出现。笔者针对以上情况,简要论述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信息的影响,针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青 《绿色财会》2006,(1):28-28,56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等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因而实际操作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这也造成了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等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状况出现。笔者针对以上情况。简要论述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信息的影响,针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受到诸如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存在着诸多与世界通行会计准则相左之处,如高估资产价值等。企业可以通过确认资产价值来将历史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加以消化提高资产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合理减少税款并增加积累进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并提升对企业赢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产减值现象频繁发生。我国资产减值相关准则从颁布到实施,其应用正逐步走向完善。然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本文阐述资产、资产减值的含义及其与相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关系,对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主要探讨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在会计信息质量、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借款费用、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等五个方面所引起的经济后果,并提出在今后会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的两个差异之一。本文从资产的实质出发,研究资产减值的内涵及其本质、盈余管理的内涵及其动机,理清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而研究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我国公布了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这次会计准则的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变化较大,成为会计界备受关注的焦点。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最突出的不同是:首先,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概念。限定了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规定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相似文献   

14.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由于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灵活性来操纵会计利润,导致滥用谨慎性原则。对此,应加以研究和规范。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须接受相关会计准则约束,但由于与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会计准则界定模糊,并具较大灵活性,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资产减…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最新会计准则,其中资产减值准备问题与旧的准则相比有了较大变化.鉴于计提减值准备的重要性和我国现阶段计提减值准备现状,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加以重视和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等38项具体会计准则,加上1项基本会计准则共39项构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基本建立,对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加速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不虚增企业资产和利润,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新颁布的《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有关资产减值规定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会有效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保证了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企业在转换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涉及到相关项目的调整,其中资产减值的处置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资产减值是对资产价值的一种调整.  相似文献   

19.
资产减值政策是为了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避免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然而,很多企业将资产减值作为调节企业盈余的一种工具。本文从两个方面剖析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探讨资产减值准则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以期通过准则及相关措施的不断修订与完善,有效压缩上市公司借资产减值来调节盈余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当前许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在2006年2月2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实现了诸多突破,成为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其特点在于一方面更加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将被极大地削减.本文通过对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中相关准则的比较,探讨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的改进及在防范企业盈余管理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