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论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范式转换,对现代课程的实施技巧、教材开发、师生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颠覆。但后现代课程观本身也存在着缺陷,我国课程论学者和教师应对在后现代课程观下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应有的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课程范式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美国逐渐繁荣起来的课程研究取向。本文讨论了解构的、社会批判的、建构的、审美的以及生态的五种主要的后现代课程取向。尽管后现代课程还不够成熟,但作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思维方式,它激发了我们对课程研究的创造力,也给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线教师也是教科书编撰和研究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建设,可以从体例、内容、结构等领域寻求新的发展取向。从体例上看,高中历史教科书回归通史体例,或许才是众望所归。从内容上看,高中历史教科书应通过加强"立体化建设"来应对"选什么进教材"的问题。从结构上看,高中历史教科书应通过课文系统与课文辅助系统的变革来实现"历史教材"向"学材"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6.
吕俊教授和侯向群教授在2010年《中国翻译》第一期刊登的题为"范式转换抑或视角转变"一文中提到,站在文化学立场的某些学者批评了以文本和语言研究为重点的译学观点,并指出文化转向只是开辟出了一种新的视角,难以引发范式革命,即真正发生文化转向。其中稍有对文化转向的一些误解,文化转向也可被看作是一次范式革命,但文化范式并没有完全否定之前的语言学范式,并且这两种范式应该是互补互融的关系,这样会更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以及翻译研究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7.
西方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层次分析与时间演进——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大量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西方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中的理论、方法、模型与时间阶段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层次分析的角度,本文检视了霍夫斯塔对人类精神程序的层次分析、文化的横向层次分析和卡罗汉纳的纵向层次分析。从时间演进的角度,本文将西方跨文化管理研究分为20世纪50年代的初步研究、60-70年代的组织理论研究、80年代的日美文化比较研究、20世纪80~90年代的维度理论与结构性分析、21世纪初的整合性研究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我国体制化教师教育始于清末,从文化及"范式"的视角看,大致经历了四次历史文化范式变型,亦即为我国教师教育以"西化与国际化"为发展标准而逐步塑型文化范式的进程。当下我国教师教育文化范式正成型为以西方文化特征(模式化、标准化、专业化思维为基质)为主的文化范式,其间,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日益式微,"师范教育"文化特质逐渐消弭。基于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尊和文化责任,新世纪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则应注重"本土化"或"中国化"的文化范式建构,在教师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基于"师范教育文化基因"而培育我国新型教师教育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实践问题,朱武兰老师提出并强调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为学而教"的课堂改革。语文课堂亟需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觉",需要教师从原点上搞清楚语文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学科素养,就难以获得学科的尊严;从课程论的视角提高教师独立研读教材的能力,是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低效的急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源自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用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不仅为解释众多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也为语言应用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广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语体,其语言同普通语言一样,都是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具体反映,是一个民族在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认知模式、价值取向、礼貌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文章以模因论为视角,探讨强势文化模因在广告语言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