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时下常有一些仁人学者呼吁各界为农民说话,但问题是农民自己的事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说?农民是三农的主体,他们对农村的现实、农村的问题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他们占全国人口的70%多,可他们的声音呢?为什么听不到?为什么那么微弱?是谁捂住了农民的嘴?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长期备受各界争议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从政策层面上得以破冰前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3.
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当前的农业太难、农村太苦、农民太穷.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共同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得以不断重构,农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初见端倪。因此,在农村社会更加开放化的背景下,农村社区已不再处于孤立存在的自然状态,因而亟须探索有效的治理策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时事围观     
正农村"两权"抵押市场遇冷点土成金还要迈过哪些坎?据《人民日报》报道,农村"两权"抵押让农民有了贷款新渠道,但一些地方的市场热情并不高。记者在安徽、黑龙江进行了调查——能解农民燃眉之急吗?以往没有房子抵押、公务员担保,农民只能束手无策。现在用土地、农房做抵押就能拿到钱。为什么"叫好不叫座"?找的部门有点多、评估房屋要交费,普通农户贷不到多少钱,银行交易成本也不低。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省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据全省1020户农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6.4元,比1980年的219.2元增加了227.2元。 为什么短短四年,农民收入几乎增加了一倍多?增长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增长中为什么还有不平衡的现象?有什么共同规律?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那么,怎样才能既确保了农民的利益,又能使土地得以顺利有序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呢?在充分调查研究了我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后,笔者认为,引入股份机制,让农民变“股民”,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县委书记刘朝瑞轻车简从深入农村调研,了解到真实的民情,听到了农民群众掏心窝的话,从而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交通工具先进了,干群关系却疏远了?为什么干部文化素质高了,反而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了?为什么群众脱贫致富了,却对政府和基层干部意见多了?正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西峡县找到了干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差距,下决心抽调党员干部组成300个工作队,深入农村,利用三年时间开展"双深入三到户"活动,扎扎实实为农民服务,现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得到中共河南省委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在我国农村如何实现?我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社来精心、全面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并为农民生产与生活服务。 一、为什么要由农村合作社来全面组织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一)从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现状分析,农民不能自发地进入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经济组织来组织和引导 考察我国农村、农业、农民(以下简称“三农”)的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在我国各层的决策中,农民没有自己的忠实的、完整的代言人;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国家没有哪一个部门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明农村居民点整治后农民入住新社区的满意程度,完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肥城市湖屯镇的3个农村居民点整治村为研究区,进行农民入住新社区满意度评价,以期为改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提供参考,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G1法和模糊物元分析法,构建包括12个生活指标、10个生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民入住新社区的总体满意度、不同社区的农民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结果]农民入住农村新社区的总体满意度达到"满意",其中,陶阳社区、涧北社区为"满意",张店社区为"较满意"。农民对生活环境和基本设施方面最满意,不同社区满意度的限制因素不同,有耕作距离、居住消费等。[结论]农村居民点整治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给农民带来实惠。但应因地制宜,合理选址,在整治同时注重配套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新社区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1.
台湾农村发展政策经历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增长型、以提高农民所得为核心的均衡型、以"三生"并重为目标的调整型、以社区营造为手段的再生型等四次变迁。台湾农村发展以社区营造为重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多功能化农村发展为方向。其农村发展政策目标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调整,政策形成从"由上而下"治理转变为"由下而上"共同参与,政策核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听说很多超市都推出比农贸市场更便宜的蔬菜,质量很好,很新鲜。记者好奇超市这样的现代化卖场真的能卖比菜市场还便宜的蔬菜吗?记者带您去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情况?超市的蔬菜到底有多便宜?新鲜程度又是如何?为什么超市能卖这么便宜?带着这些疑问,2013年12月27日这个寒冷的岁末,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北京市天通苑社区的某家超市一探究竟。选择京城北部北京天通苑社区是因为这里有亚洲最大社区之称,据说有近40万人在这里生活居住着。这里  相似文献   

13.
一、深化农村改革的取向问题 深化农村改革,是以计划取向为主,还是以市场取向为主?理论界存在三派意见,其一认为应以计划取向为主;其二认为应以市场取向为主,其三则认为应是计划与市场的双取向。我认为计划取向的路子难以走得通。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不就是针对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吗?如果深化改革还是计划取向,就毋须改革;如果改也只能是改回去了。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着三大弊端,企业不活、运行呆滞、缺乏动力。由此又引  相似文献   

14.
土地和圈地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两个敏感词。为什么?因为这“两个敏感词”涉及“农民的利益问题”,涉及“中国的农民问题”,毕竟在中国的人口中农民占多数,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而中国的农民为什么会即便会掉脑袋也心甘情愿地跟着共产党?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这两个字,所以,解放军中最多的是农民,“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还是农民。当时的农民,共产主义理论恐怕一时还弄不明白,但是跟共产党干革命,就会有土地,生活就会有着落,就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生存问题,这一点农民是非常清楚的。需知,过去几千年统治…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不久前出台了《南京市集体土地登记办法》,这部全国首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的专门法规,使南京市的农民从今年6月1日开始,第一次有自己的土地证。为什么要出台这个“办法“?土地证对普通农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法规处姚青林处  相似文献   

16.
<正>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本文选取美国、日本和新加坡3个代表国家,对国外3种主要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中国农村社区管理的若干启示。农村社区作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载体,是中国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农村社区建成启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改变农民传统零星分散的居住方式,是提高农地使用效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内容,包括可行性分析和规划建设两个部分。构建模型K=∑Wi·Xi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可行性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农地经营改革、农民搬迁意愿、新型社区建设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指标权重用Delphi和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提出农村社区规划体系以及各级规划的内容和重点,讨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指出BOM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地区农村劳动力中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大部分转移出来,务农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偏低。农村的社会教育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还很突出,农村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非常迫切。因此,开创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利用农村社区教育平台,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了当务之急。湖州市在实践中开展了农村社区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关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农村社区居民得以安身安居和走向富裕的保障。当前,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三资"家底不清、产权不明晰、台账登记不全面、民主管理不到位、合同签订不规范和集体利益受损等,甚至有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恶势力强占强霸集体资产,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正>农村征地和拆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导致中国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征地农民得到的征地补偿款相对于政府的土地出让价格而言过低。为什么作为农村土地主人的农民在征地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征地权、程序公平与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