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小月 《商场现代化》2012,(23):126-127
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的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贵州省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并以贵阳市作为基点,逐年增加保障房建设数量,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但是随着住房保障实施,很多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为了促进贵阳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贵阳市中低收入家庭的特征和居住状况以及贵阳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运行现状,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2008年以来,大规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现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保障性住房的供求矛盾不断突出,仍存在分配环节政策执行异化,易滋生腐败和不公,保障房利用率不高,退出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及实施等问题,本文就现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五项解决措施,实行三房并轨;建立全国联网的住房信息系统,完善保障房申请和退出机制;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渠道;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有关住房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3.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住房保障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我国政府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决心和信心,并且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达到一箭双雕之效.同时也应看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理清和解决的问题,文章最后就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韩文 《现代商业》2014,(6):196-196
目前,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重视度的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体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特点,然后研完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现状,最后就个人观点对如何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体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保障性住房开始被建成和使用,其管理模式也逐渐开始朝建设和管理并重的模式发展,但是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越来越多,其隐性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因此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戚瑞双 《商业研究》2012,(7):197-205
随着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多,以及住房价格的不断高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需求不断增大,但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却出现了福利固化、少见退出等现象,加剧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市现有保障性住房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退出机制导致的。通过对北京市现有保障性住房及其退出机制的梳理,本文提出了建立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监管体系与退出条件。  相似文献   

7.
郭前明 《现代商业》2011,(23):163+162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深入开展,住房保障政策成为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和保障居民基本居住需求的主要手段,也取得了非常的成效。当前制约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最主要瓶颈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有限,这也是政府正在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首先总结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分类及现有的融资模式,联系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以及政府和企业融资特点,分析现阶段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些恰当地处理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的启发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微 《现代商业》2012,(34):265-266
一个制度的设计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也不例外,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保障房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理论建设并没有全面展开,笔者以经济学理论出发,认为保障性住房制度在福利国家理论、国家干预理论、住房梯度消费理论和住房过滤理论等经济学理论中都能找到根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和人口普查数据,本文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主体——新市民的区域分布特点、人口结构特征以及居住特点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以新市民为主的流动人口在空间上高度集聚,深圳、上海、广州、东莞和北京五个城市人口净流入量占全国的1/3,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人口净流入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约60%的跨省流动人口集聚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五省市;新市民年龄集中在28-33岁,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单人户占比较高且不断上升,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较低;住房自有率低于60%,房价收入比较高但租金收入比相对较低,租房质量问题需关注。在此基础上,结合部分地区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探索经验,提出现阶段我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思路,即突出因地制宜、需求导向、租住品质、统筹协调,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在住房供给体系中的定位,多途径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多措并举提升保障性租赁住房质量,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与其他制度改革和政策完善的协同。  相似文献   

10.
范志勇 《北方经贸》2011,(12):29-30
金融危机后,我国房价不断推高,住房问题已经由经济问题发展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调控房地产,根据现实情况,解决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实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是房地产调控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当前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途径,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是顺利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一直备受政府关注,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关系到整个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和居民满意度的区域布局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太原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太原市保障性住房的区域布局提出了应推行混居建设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2016,(6)
住房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实现"住有所居"更是国人的愿望,自98年以来,我国逐步完成了由福利分房向商品房制度的转变,但是,由于住房市场自身的缺陷性,以及近年来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部分中低收入居民难以通过自身收入来解决住房问题,这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同时还提出了"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的新要求,由此可见,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住房保障水平不高,保障性住房制度中的衔接不力,退出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基于住房补贴券和货币补贴为主、实物建设为辅的保障性住房融合思路,为中国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公平是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应有之义。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矛盾,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制约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的障碍主要包括公众参与不足、准入条件难设、信息公开不够、监督难以进行、房屋退出难等。提出建立多方共享的信息更新机制、健全保障房分配社会监督体系、建立有效的住房专业管理体系等提高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是动态的,所以其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尤其在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环节中,缺乏必要的动态管理机制,造成不合理现象屡屡出现。本文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在公平分配中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分配动态管理模式。并根据保障对象中各层次居民的动态变化的特点,从动态信息管理、优化审核、联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闭建明  苏林 《商》2014,(28):54-54
本文结合南宁市住房保障实施现状,分析南宁市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对住房保障的影响,并从住房保障政策、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保障性住房用地及资金来源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指出现有住房保障制度和模式难以适应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要求。最后,本文从保障性住房政策改革、保障模式变更、创新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及资金筹集等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保障性住房是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住房,是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期盼,然而却面临一大堆问题。提出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保障性住房是保障基本生活条件的住房,是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期盼,然而却面临一大堆问题。提出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商》2016,(7)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推行了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保障目标的住房保障制度。由于该制度起步较晚,在制度的设计、运行及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缺口大;房源不足;保障群体覆盖面狭窄;住房公积金统筹层次低等。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一般均衡市场理论,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市场进行细分和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房市场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模,以及保障性住房需求人群在商品房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在"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十二五"后期,在现行保障边界不扩大的前提下,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对北京市商品房市场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