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央行房贷新政策引发“地震” 看过中国电影《大腕》的人们一定还记得,片中疯人院里一个地产商说:“开发房地产,一个字儿——贵”,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就这一个“贵”字,演绎了中国人多少的喜怒哀乐。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颁布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年来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经济发达、人民富庶的浙江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更是火爆异常,形成了业界普遍关注的“浙江现象”。房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涨,良好的市场形势带动了一大批优秀房地产企业的成长,“绿城房产”作为当之无愧的浙江的品牌房产,是浙江优秀地产商的典范和楷模。的确如此,在较早开放的浙江房地产市场上,浙江地产商们经过多年市场锤炼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易中胜 《基建优化》1994,15(2):10-12
几家地产股的财务分析易中胜(深圳宝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丰厚的利润,吸引众多的投资者跃跃欲试.投资房地产有两条途径:一是拿出资金买地盖房,二是购买某家地产商的股票通过收购,投资房地产.当今出现的“宝延风波”和“万申风波”已揭开中国企业收购企业...  相似文献   

4.
王敏 《国土经济》2005,(1):27-28
2004年,对地产商们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房价涨了,而最不开心的是土地价格也涨了。不少的地产商对上涨最快的上海房价“耿耿于怀”,有北京地产商就干脆说:“上海的房价涨成这样,同样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的房价没道理不涨。”有人认为,房价上升的原因是供不应求。而未来房价能否平衡,关键看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供应量。  相似文献   

5.
苏文洋 《房地产导刊》2008,(1):I0021-I0021
当“大地主”成为中国首富,当地产商成为中国最富的富豪,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是,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出现了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6.
谭琴 《东方企业家》2005,(10):21-21
上海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地产商在羞羞答答降价之余,似乎更热衷于“降价补偿”,一时间,“保价计划”成为业界乃至公众的热门话题,但“保价计划“真能为消费者保驾护航吗?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2011,(2):48-49
万科总裁郁亮曾把中国房地产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形容为足球赛的“上半场”。在他看来,遍地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房地产的竞争态势和势力格局仍然充满变数。传统地产商们的下半场清晰可见,从2009年开始,地产商们开始把目标瞄向三个领域: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和地产金融。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产市场》2006,(10):42-43
虽然上海房地产市场在新一轮楼市调控影响下”前途未卜,香港地产商们仍看好手中项目,纷纷增持股份。  相似文献   

9.
《东南置业》2006,(11):20-20
新加坡学:中国不应放纵地产商,国土部:土地违法案都是法院“宠”的,任志强:商品房定价无需公众监督,网民:房地产富豪群体遭反感是个悲剧.[编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家》2004,(10):79-81
与大多数地产商认为“如何应对中国不确定的房地产周期是最大的风险”不同,吉宝置业认为“周期到底也不怕,只要房子做得好”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导刊》2006,(6):22-26
当重复抵压、逾期交楼、质量风波、霸王条款、拆迁争议、面积缩水、物管纠纷等有关房地产行业的的投诉上升到“霸道”地位时;当“资金链断裂、政治风波”等让企业无所适从、焦头烂额时;当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体格外“垂青”陷入危机的企业,“滔”声不绝进—— 房地产企业所潜伏的品牌危机、管理危机、财务危机、政治危机等扑面而来,每年都有房地产企业遭受危机困扰,每年都有企业在重重危机中倒下,不再醒来。 中国房地产企业急需补一堂危机公关课! 如果将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企业的危机就象得了“伤风感冒”,有的企业足以被这个“伤风感冒”致死,但是也有企业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冷静“把脉”,开出“药方”并及时“施治”后,身体不但不会受影响,而且体能等机能状况可能还会好于感冒前。这便是危机攻关的技巧,谁能有效避免和控制危机,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那么,如何正确地面对危机,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或者将企业的劣势变为优势,柳暗花明,峰回路转?这便是本刊所欲揭开之谜局。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近一年的沉寂后,各大商业银行再次向房地产企业频频抛出“橄榄枝”、 无论是中信银行REITs“微观”实验、夹层融资,还是建设银行的“个人房贷证券化”、农业银行的“接力房贷”,抑或中国银行的“直客式房贷”、招商银行的“个人循环授信业务”、深发展银行的“双周供贷款”……个中无不渗透出一个信号:房地产信贷再次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抢的肥肉。 各大银行的垂青能否令笼罩在地产商头上的黯淡色彩逐渐消退?地产“钱途”会否柳暗花明? 《房地产导刊》近日联手中信银行,并邀请了银行界、地产界重量级人物,从不同角度,详细剖解各大银行在房地产开发贷款、房屋按揭贷款、融资平台等方面的多元化创新之举,破解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之困局。 在实务操作者与专家的谈锋中,不难发现,银行高高筑起的融资门槛正在悄悄下降,而“嫌贫爱富”的银行将更钟情于优质资信企业,那些发展能力强、开发业绩好、有一定品牌优势、经营规范、信用良好的房地产企业更将“钱景”辉煌!  相似文献   

13.
《住宅与房地产》2012,(12):36-37
2012年受欧债危机及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的影响,经济增长呈下行态势。同时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房地产市场遭遇寒冬,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持续回落,往年的“金九银十”变成了今年的“铜九铁十”。  相似文献   

14.
峰顶之约     
触摸2003年,发展商感触良多,回望即将逝去的2003年,消费者百感交集,房地产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始终追不上“变心的翅膀”。“2003年中国(广州)主流地产商CEO峰会”的举行,是对市场回顾和前瞻的一次大放映。  相似文献   

15.
自2003年初,房地产信托走进地产商的视线。其融资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迅速成为开发商融资的个重要渠道,特别是在2003年6月央行“121号文件”之后,房地产信托融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05年第三季度末,房地产信托融资总额达到了353.76亿元。  相似文献   

16.
刘亮 《中国新时代》2008,(12):82-83
这是地产商一段难熬的悲情时期,而王少剑在这个时期跳入房地产行业,似乎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是我眼下的主流,我肯定不会放弃。而EVD是我的未来产业,今天我做EVD还要借助地产优势,3—5年后很可能地产就要仰仗EVD的优势了,我要成为全国最大的EVD影院商业地产商。我想房地产不能一辈子都为我赚钱,但EVD能,因为我投资的是标准!”  相似文献   

18.
“国六条”及其系列举措对中国房地产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其中尤以“90m^2以下户型占70%”为甚。甚至会影响一些地产商的生死——有专家预计.部分地产开发企业可能选择退出。其实退出也没什么。以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开发规模.就是两年不盖房子也没什么.如同80年代一般.福利分房.没有什么商品房(有少量外销商品房).国家GDP仍然增幅百分之十几。“90m^2后效应”将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主流话题。这里不妨作出如下十大猜想.供大家评判。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期房销售制度起源于香港。1953年,香港住房严重不足,需求庞大。30岁的霍英东成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一改当时的现楼销售政策。提出“预售楼花”,并提倡分期付款。地产商纷纷效仿,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经营特色。  相似文献   

20.
古有云:人气旺,必招财气,这句古话现也是开发商业地产的地产商们斟酌投资价值的至理名言。近年来,龙岩中心城市房地产开发以“井喷速度”完成了多次升级。旧城改造,城市扩张,开拓新区,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整个城市的商圈半径也随之更长,更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