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族群冲突已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领域。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对于族群冲突的影响,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缺乏认识。基于一个关于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作者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才是决定石油是否导致或加剧族群冲突的核心变量,并通过三个因果机制导致族群冲突的升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少数族群聚居区的核心领地发现石油时,这一少数族群将会倾向于反抗由多数族群主导的中央政府,从而导致族群冲突的强度升级。苏丹、伊拉克、尼日利亚和加蓬等案例可以检验上述假说。这一关于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升级关系的理论指向一个更加广泛的关于自然资源的族群地理分布和族群冲突的理论。而关于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的升级的特定理论和经验支持也佐证了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的强大整合能力和解释力。该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多族群的石油国家如何缓和族群冲突、中国的资源型企业如何规避政治风险、中国的海外投资如何兼顾经济利益与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李泽 《理论观察》2010,(1):140-141
纵观齐齐哈尔近代历史文化的发展走向,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就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是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以它生生不息的创造,以它顽强的抗争精神,同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顽强拼搏,创造了属于北方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3.
东北各民族节庆风情习俗,基本上以满族风俗为主,流行于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城镇及附近村屯。后来逐渐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散。这是早期满、汉风俗文化交融的结果。在东北各少数民族中,满族最早接受中原汉族的节日风俗,并赋予了本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赵珺  徐豪 《中国报道》2023,(7):16-17
<正>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辽河流域地处东北亚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枢纽位置,自古以来,农耕文化、渔猎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汇,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晚期的牛河梁遗址,是一个具有都邑规格的“圣都”,将中华文明源头追溯到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敬天崇祖、崇龙尚玉等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元素均源自红山文化。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撞击、融合和发展,孕育出独具特色、内涵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6.
泰然 《中国报道》2011,(2):96-99
客家运动不仅推动了客家文化的重建和重拾了族群自我认同的信心,也从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提高了客家族群的社会地位,甚至有人提出“要把台湾建设为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讨论少数民族犯罪心理的产生背景和原因,并非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而是基于对区域性犯罪心理出现的根源的探究。本文以此为切入口,从社会发展、历史因素等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犯罪心理出现的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8.
杨永泉 《东北之窗》2010,(Z1):82-83
东北各民族节庆风情习俗,基本上以满族风俗为主,流行于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城镇及附近村屯。后来逐渐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散。这是早期满、汉风俗文化交融的结果。在东北各少数民族中,满族最早接受中原汉族的节日风俗,并赋予了本民族  相似文献   

9.
陕北人     
彭措 《西部人》2003,(2):34-35
东临黄河,西依子午岭,北靠古长城,南接黄龙山——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就是神奇的陕北高原;世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近500万人们,共同构成了汉族人口中一个特殊的族群——陕北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记可载的历史上,有关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要借助于陕北和陕北人的历史来说明。陕北人在雏型、发育的阶段,陕北黄土高原一直是民族斗争的旋涡和战场。上古时代不作赘言,中古后的羌、氐、匈奴、鲜卑、稽胡、突厥、回纥、吐谷浑、党项、吐蕃、蒙古、土鞑、回回、番族等10多个民族,在陕北高原这座剑与火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汉族民间音乐是一种丰富多彩、个性鲜明、具有浓烈关东风韵特色的地域性音乐文化,同时它又是一个多元混合体.其中融入了燕赵、齐鲁、中州、滇云和本土少数民族等音乐文化基因,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及与欣赏群体的互动,最终实现地方化.吴越“流人”作为客籍居民和传播中原音乐文化的载体、使者,对黑龙江汉族及土著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繁荣的影响,可谓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少数群体的权益保护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社会在少数群体保护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经历了如下发展轨迹:从宗教的宽容到对宗教、语言、文化、族群少数群体的保护,以至二战之后对普遍人权的倡导。与此同时,在国际法中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民族宗教矛盾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构成极大冲击的今天,对历史上的少数群体保护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不仅是极具借鉴意义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政府的族群平等政策,基于个体平等主义,注重培养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而达到过程平等的效果。在这一基调下,通过肯定性行动,帮扶一部分少数族群贫困人口从社会中下层流动至中上层,使族群不平等得到遏制,族群关系有所缓和。当然,美国政府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族群不平等问题,相反,其族群政策的负面效应还留下了不少隐患。文章对上述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透视,以期为中国社会解决市场体制下的族群分层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正>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所独具的地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日前,辽宁省文物考古部门对外发布红山文化最新发掘成果。除了在牛河梁遗址周边发现大型生活聚落址外,考古人员通过考古发掘还形成很多新成果,这给“红山古国”原生型文明起源增加了新的证据。新发现:出土人骨测定显示食谷物为主新认知:红山先民从渔猎走向农业定居  相似文献   

14.
金朝文化发展甚盛,以致于“上淹辽而下轶元”,“自树立唐、宋之间”,不仅超过了少数民族王朝辽、元的文化发展程度,而且某些方面也可和中原汉王朝北宋相比。为什么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在文化上能如此发达呢?我认为金朝的汉族文士对此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他们促进了金朝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惟一延续至今、未曾中绝的文明,我国文化传统历经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而始终根深叶茂、一脉相传,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包容力、融摄力和创新力,这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总体上看,传统哲学和以哲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伦理本位、人文精神、辩证思维等几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一所民族院校的193名少数民族本科生和193名汉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周记,口头报告等形式,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研究了少数民族与汉族本科生对元认知在听力中各种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与汉族本科生在元认知听力策略使用上有很多相似点,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民族院校的听力课堂上进行元认知听力策略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汉族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互补为内核,包括诸子百家、民族宗教等兼容并包的文化形态.在中华大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模仿和吸收在另一视角中形成了汉族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非常全面和突出.在此过程中汉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有听说读写、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姓名字号等作为代表性的内容和形式,对满族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对“草原文化”的界定 关于“草原文化”的定义及其界定,专家和学者们的解释各有不同。但趋于基本一致的看法和说法,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草原文化”,是指中国北方温带半干旱区域,旱生或半旱生草本植物群落生长的草原上活动生息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或半游牧族群在数千年以来共同创造而成、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的、民族的特有文化。她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王维双 《魅力中国》2014,(7):155-155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深入研究.不断改革创新.引导我们的学生不断从古代文化中汲取知识营养和精神力量;而初中文言文教学有的却为应试,而出现“病症”,需要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关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意识到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从西方中心论和汉族中心论的怪圈中走出来,成为当前学人达成的共识。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研究诞生于多元文化并存的大背景,对它进行细致的学理论证和多方面的探讨有助于扩展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