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立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指导,以环保法为主体,同时包括了一些单行法律法规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应首先完善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定一部规范农村环保的单行法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健全司法机制,构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疆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决定了新疆必须走"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道路,以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因此,新疆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生态观为指导,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及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完善制度保障和加强法规建设等措施路径,破解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困境,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民族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6,(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应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基础上,完善生态环境立法、规范生态文明行政、司法关系、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步入制度化阶段,并形成了"1+6"的制度体系。在旅游大众化趋势不断提高,旅游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应正确理解可持续旅游的含义,并充分认识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文章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相关制度安排,从制定可持续旅游发展条例,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并推动立法研究,探索建立旅游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可持续旅游发展账户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直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及其具体实施,扮演着主导者与实施者的双重角色。所以,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并提高其建设水平,政府应谨遵守合法原则、三公原则、环境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其行为要时刻以生态和绿色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做公众的表率为载体,通过积极转变政府现有职能(尤其是强化生态管理和城市规划职能)、积极提高政府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的生态素养、积极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尽快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体系、抓紧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方针等途径,从而通过优化的决策、管理和服务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素养和水平,进而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工业社会及其文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催生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同时也促成了旨在解决废弃产品问题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诞生。生态文明与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具有共同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现实背景与历史渊源。生产者责任延伸概念及立法实践于20世纪末引入我国后,逐渐融入相关法规与制度中用以解决废弃物污染与资源化循环利用问题,一系列相关立法程序相继启动。基于我国国情,确立生态利益优先的发展理念是现阶段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与实践的必然要求,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和问题,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本文结合《生态文明经济研究》一书,探讨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面对日趋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高度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原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外经验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损害制度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损害制度建设的具体对策。研究发现:由于生态损害具有损害主体的多元性、损害过程的累积性和损害后果的广泛性等特征,因此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赔偿主体的多元化、诉讼时效的长期化和赔偿途径的社会化三个原则。美法日在生态损害赔偿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借鉴,这包括立法先行、环保理念的改变、司法模式的转型以及社会化赔偿途径的完善等。因此,我国的生态损害赔偿应该从改变理念,完善立法、社会赔偿机制和生态损害磋商机制以及加强对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的管理四个方面来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美丽中国"是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客观衡量和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要求,构建了包括环境美丽、生态修复、资源节约、降污减排和制度建设等五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格局稳步形成,生态环境立法逐步加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有益补充,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经验借鉴。文章以山西为例,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维辨识,并提出了完善建议和立法展望。  相似文献   

11.
正保护优先原则所承载的功能,只能是遇到环境(生态)风险科学性不确定的情形,应以保护环境(生态)为优先的原则,学理表述应为风险防范原则。新环保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在我国环境立法史上,这是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法基本原则的首次直接规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就立法技术而言,环境基本法中立法目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原则三个条款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新环保法的基本原则条款不能孤立解读,必须与第一条有关立法目的条款、第四条有关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条款的新修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济形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论文在分析生态经济内涵外延、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逻辑框架,简要总结了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主体、全民行动,目标导向、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依法施治、永续发展等)和重点任务(覆盖夯实产业基础、强化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内核、坚持系统治理、培育发展动力等);并就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各社会主体作用,促进生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思想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生态观念淡薄、生态法治缺失和生态技术落后这三个方面。我国应继续深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加快生态立法,支持鼓励生态技术引进和创新,这样才能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天蓝水美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导向已十分明确,然而各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却存在多种现实困境,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和制度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分析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着各种现实困境,提出景区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对策。旨在为有效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深入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逐步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框架中,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便是我们现阶段急需探究和明确的问题。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建设是多方面的,文章将从税收法制建设的角度入手,分析我国现有税收体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探究其存在的原因,以期为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选择适宜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这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财政政策的若干重大政策理论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首先,概略论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关系,从宏观战略高度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紧密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并通过国际比较,运用大量实证材料和宏观数据,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四大压力,即资源压力、环境压力、生态压力、应对气候变化压力,从而说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再次,进一步论述了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关财政政策思路和建议,其主要政策建议包括:着力推进税收制度创新和税收政策完善,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生态环境投入的新机制,构建政府间生态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7.
《经济地理》2021,41(3)
正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调科学的海岸海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作为"指挥棒",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围填海等工程实行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我国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创举,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开展生态环境问责、倒逼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8.
何燊 《发展研究》2014,(2):108-110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涵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生态建设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等七种制度内容以及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建设这一领域,本文拟就构建这些制度的意见建议以及在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过程中所应当强调的要点,做一番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30项具体指标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评价结果显示:在这4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北京市应在生态经济方面,上海市应在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广州市应在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力标准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生产力标准多从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来探讨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研究却明显不足。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需探讨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也符合马克思生产力范畴的基本要义。生产力标准的生态维度就是人的生产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是否和谐以及和谐的程度。这要求生态文明视域下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价值优先"原则,体现"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双重统一,实现物质财富生产和生态财富生产的双重统一,反映生产成本核算和生态成本核算的双重统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