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安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对龙头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对龙头企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表明,不同组织模式对龙头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建设和管理同步发展,能明显提升龙头企业技术效率;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相比小型企业,大型企业技术效率较高;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所处地区对其龙头企业技术效率也有显著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生产要素供给的地理位置优越,其技术效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泉州市积极引导科研单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市培育了3家国家级、14家省级和10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营销大户+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形成了“小规模,大生产”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了以茶叶、芦柑、龙眼、食用菌、蔬菜、粮食以及水产品等农产品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7大龙头企业群体。  相似文献   

3.
"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广西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目前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农户市场意识淡薄、交易方式单一、品牌意识不强、农业产业链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从加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产业基地的生产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六个方面优化广西"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已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有"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龙头企业+小农户"等路径,都是有效且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但上述发展路径中农业金融服务不到位、农村人才储备匮乏、小农户主体地位缺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据此提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小农户""政府+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高校/科研机构+家庭农场+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农户"等创新路径,并配合建立奖励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保障措施加速小农户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常德分行以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为切入点,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探索出“国有公司+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汉寿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9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对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履约效率及其动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保底收购、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要求农户进行专用性投资或预付保证金、专用性较强的农产品、在广泛深入交往基础上累积的信任、声誉等社会资本因素有利于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效率和增强公司与农户契约关系的稳定性,而订单农业中"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对公司与农户的契约关系具有负向作用;"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由于中介组织的加入能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效率,但统计特征并不显著;订单农业中政府涉入并不能显著增强履约效率。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坚持用产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被确定为临沂市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以来,逐步形成了脱水蔬菜、柳编工艺、果品罐头及畜牧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目前,河东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且产业链条比较健全,河东区脱水蔬菜产业共有加工企业170多家,草柳编加工企业121家,均采用"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农业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在我国由来已久,其治理模式和制度体系正面临转型,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辐射带动更多小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尤为重要。[方法]以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为例,探讨示范项目治理模式的转型及对示范区农户的带动机理,并基于301个示范区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项目治理模式对示范区农户带动的影响。[结果]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正在经历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的转变;市场主导的治理模式在带动农户直接参与标准化生产方面,要优于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市场主导模式中,“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基地+标准”模式,要优于“公司+农户+基地+标准”模式。此外,该研究进一步发现,农业标准化宣传、产业化程度、技术准入门槛、集约化程度、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同样会影响示范区农户带动。[结论]因此,应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承担示范项目,并提升中介组织的协调和推广能力,从而积极形成市场导向的多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广西大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优质肉牛养殖、生物饲料加工为主,集生态农业种植、旅游开发、有机肥销售及农业技术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企业。目前公司主要经营崇左市3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化基地和江州区龙脉山·山水牧场乡村旅游区两大项目。3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化基地:打造肉牛养殖产业化链条崇左市3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化基地项目投资20500万元,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企业为龙头,以养殖农户为主体,建设种牛繁育场、优质肉牛育肥场、饲料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河南省农产品配送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实行农产品配送模式农户参与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农户(农场)+市场"、"农户+经济组织+市场"及"农户+龙头企业+市场"等3种农户参与下的农产品配送模式,同时对其配送绩效进行了逐一评述,旨在给予农户在农产品配送中以充分自主选择权的同时,增强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包容性和连续性,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政策制度保障。同时针对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内涵和类型进行系统论述,并从配送模式的评价角度研究了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比较与选择问题。结果表明:农户自身的特征对农户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不仅农户特征的不同对流通模式的影响不同,而且农户特征对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并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的农产品配送模式,对河南省农产品的现存配送模式提出创新性意见,以期为河南省农产品配送模式革新、河南省农户经济收入提高、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对国家粮食政策的评价和生产粮食的意愿及原因等问题。结果表明,农户对国家"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比较满意,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获得国家粮食政策优惠最多的是"直接补贴";农户对国家粮食政策期望按照重要性排序是:"提高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直补">"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与推广"。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保证口粮、有粮吃";愿意多种粮食的农户占56.5%,还有32.2%的农户不愿意多种粮食。农户愿意多种粮食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的粮食及农业政策不错,其次是多种粮食能够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农户不愿意多种粮食主要是缘于成本效益较低、增产幅度小以及农户基本口粮足够。  相似文献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降低农户独自经营的生产成本和面临的风险,又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但是目前我国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较低。通过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该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即加大宣传,增强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转变追求数量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规范合作社做强做好。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代表性产业,中国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工厂化大规模集中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但近三年的产量数据表明,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生产主体仍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种植户。通过实地调研与对比观察法,文章分析了山东省食用菌种植户的相对优势、自身缺陷及生存战略,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文章首先指出,食用菌种植户的竞争优势在于低生产成本与高生产灵活性。继而分析了影响种植户生存能力的负面因素,即:议价能力低、技术与操作水平低、外部交易成本高、销售渠道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并指出为了提高生存能力,种植户采取了差异竞争、合作化及多元经营的生存策略。最后,从进一步降低成本与优化合作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种植户生存能力的对策建议:指出循环利用工厂化企业废弃菌棒与杂菌污染菌棒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出在合作社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率先发展"农户+议价合作社+公司"的合作模式,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大力推行"农户+合作社+超市"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运用农户调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在项目涉及区,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人均收入,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农户环保意识,对碳汇林未来经济预期六个变量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影响显著;在非项目涉及区,文化程度,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林地面积,农户环保意识,对碳汇林未来经济预期六个变量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影响显著。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林业碳汇补偿标准、开展农户教育培训活动、拓展农户收入来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投入的微观主体,其农业投入行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以安徽省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23个县(市、区)的353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投入质量模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农户农业投入质量。结果表明:①平原地区农户土地投入质量、资本投入质量优于丘陵山区,而劳动力投入质量劣于丘陵山区;②土地投入质量低可能是丘陵山区农户资本投资收益低的原因之一,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人是使农业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③劳动力投入表现出兼业化、劣质化,应鼓励耕地有序流转,扩大农户耕地经营规模,使耕地集中到种粮专业户手中;④农户农业投入主要是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投入较少,农药、化肥投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施用已经进入"进退维谷"中。  相似文献   

16.
Low investments i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SLM) limi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East African Highlands, leading to increased soil erosion, low productivity of land and food insecurity. Recent studies in the region show that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SLM investments by farmers, but knowledge on which of these are most influential and how to foster SLM is often lacking. This research fills this gap for the West Usambara Highlands, and determines key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ing investments in SLM. Data for this research was collected from 196 randomly selected farm households in the Lushoto district, and Factor Analysis was used to reveal pattern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SLM investments and different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eight socioeconomic factors generated by Factor Analysis, four key factors were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LM investments in upland (mainly rain-fed) agricultural fields: (1) the farmer’s access to support services; (2) the farmer’s experience with collaborative land management; (3) the household’s income from crop sales; and (4) the farmer’s forward driven attitud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a strategy to foster and scale-up SLM in the West Usambara Highlands should therefore improve the access of farmers to support services (especially micro-credits), trigger collaborative efforts in land management (e.g., farmer-to-farmer training) and promote investments in the rural area to create an enabling environment for SLM. A more activ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gether with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partners, is therefore crucial.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回顾法和归纳法,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手段、数据获取等方面对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发展的方向。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内容涉及农户行为引起的农业环境问题类型、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农户环境保护行为与生态建设行为、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等方面;(2)研究视角主要包括以农业生产行为决策者农户为中心内生视角和以农户需求与以农户行为为出发点的外部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3)在研究方法方面,早期主要是采用一般描述、定性分析和"事前"估计法,近年来"事后"计量模型的研究逐步增多,趋于多样化和综合性;(4)数据获取主要是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5)今后研究应加强农户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与跟踪研究、农户环境保护响应决策机制、基于农户行为的环境政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数据获取方面,应将地理空间信息与问卷调查、社会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并进行农户行为与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跟踪。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退耕还林农户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1998~2008年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的1165户退耕农户监测数据为基础,反映了延长期退耕补助政策落实和金融危机对退耕农户外出务工等情况,深入分析了10年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微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产生深刻影响,陡坡耕种大幅度减少,退耕补助显著增加农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户收入面临农业直补等新挑战,国家应明确退耕还林在国家生态战略中的定位,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的长期双赢。  相似文献   

19.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林农生产投资行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辽宁省农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农林业生产投资现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林农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生产资金获取的难易程度、农户家庭收入、林地面积等显著影响林农投资行为,提出应拓宽林农投融资渠道、组建专业合作社和规范林业资源流转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We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armer organisations on smallholder farmers'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f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farmer organisations is examined.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a higher level of social capital is accumulated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multiple farmer organisations, we also investigate how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farmer organisation membership vary with the intensity of participation. Our conceptual model explicitly includes social capital to provide a micro-foundation and a 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 for the linkage between farmer organisation participation and the economic outcome. This indicates that participating in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 organisations is beneficial for farm households only when the returns from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outweigh the time cost of participation. Our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membership of farmer organisations that are more homogeneous in terms of member specialty and similarity 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arm sales revenue and net returns. This result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echnological proximity accentuates knowledge spillovers within the farmer organisations, and thus leads to better economic outcomes. In line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the number of organisations that farmers belong to. Moreover, results from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supporting increasing returns to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ed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several farmer organis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