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市场原则没有突破君权指令性结构,并凌驾于二者之上,是中华文明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重要原因,也是军事方面落后的根本原因。 ●国家强盛的关键并不在于市场经济如何发达,而在于市场原则必须突破指令性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2.
贵阳市自2009年连续举办了四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后,2013年经国家批准举办了我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以2013年国际论坛为主结合历年年会,用文本分析方法对会议成果进行归纳研究而知,生态文明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资源协调统一的新型文明形态,而以经济发展为一元化目标所构建的政府单一治理主体模式已经不适合对新文明形态的社会进行治理。生态文明实现需要超越工业化社会竞争的思维,构设一种治理主体间平等合作的哲学理念,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企业、教研传媒其他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主人翁意识,深入认识到自我的长期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性,形成多元主体合作治理体系才能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作为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的高校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重大。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整合社会网络、制度与创新抵制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调节模型,对241份高技术企业管理人员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技术的突破式创新正向影响社会抵触;基于市场的突破式创新与社会抵触呈正U型关系;政治关系正向调节基于技术的突破式创新与社会抵触的关系,而对基于市场的突破式创新与社会抵触的关系没有影响;商业关系对这两种突破式创新与社会抵触的关系均无影响。上述结论丰富了突破式创新与社会抵触关系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政府、企业深入理解政商关系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减少社会抵触现象。  相似文献   

5.
能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源泉和依据,它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90年代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8%-9%,2000年人口突破13亿大关,按80年代的能源消费弹性系,到2000年需求为20亿吨标准煤,而生产只有14亿吨标准煤,缺口达6亿吨,从1970年起我国缺电已连续26年。  相似文献   

6.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使其发展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来源。实践表明,只有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摆脱工业文明的困境,确保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同时,医疗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较好的医疗条件可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因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进步指标中,医疗卫生的改善状况被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唐志军 《商周刊》2011,(26):15-15
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中国,到了该直面深层改革呼声,实现关键突破的时候了。综合学界和社会的声音,待突破的重点,无疑是相对较弱的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高校应基于课程思政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领学生有效继承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精髓,确保学生有能力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工作者需对课程思政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建立正确认识,科学构建人才培育目标体系。通过以正确目标为导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层次融合、聚焦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及生态情怀的培育、贴合现实社会的生态文明与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合、基于社会大环境凸显行为实践四个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反思工业化过程中对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的理性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真实储蓄法、能值分析法和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其中,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青睐,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中。但是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指标分值计算的科学性、权重赋值的客观性、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等方面还有不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评价指标的标准选择、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区域差异问题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2.
生态问题归根是人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典生,需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明确构建生态文明的条件,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设计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以期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杜忠民 《城市建设》2011,(4):315-316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城市文明不断渗入社会各个层面,市政建设过程中施工文明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满足城市交通功能的同时,施工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工程技术人员和领导的重视,桥梁无支架施工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城市桥梁的无支架施工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桥梁施工对地面交通的矛盾,提高现场文明施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两个文明“一张卷儿”王印增,徐绍旭中央一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如何做到两个文明一齐抓?各地创造了不少好经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廊坊分行曙光道办事处的做法就很值得称道。这个办事处的领导认为,没有离开具体业务的精神文明,也没有不反映社会文明的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响应十八大的号召,本文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整个社会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本文阐述了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高校生态文明的现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贸实践》2013,(7):34-34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5月初在浙江调研的时候讲到,当前工业被社会“边缘化”、“妖魔化”,很多人把工业文明和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实体经济资金“脱实向虚”明显。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赵阳 《时代经贸》2009,(7):144-144,146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它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尊重,中共中央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理念。文明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石,“和谐世界”也是对多样性文明的内在诉求和应然结果,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营造绿色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全新的世纪,这不仅预示着人为在将拥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成果,以驰示着将有更科学,健康,完善的社会文明。上世纪末,人类已不断接到进入这种文明信号,其中之一便是出现了以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和自我保护的机会生存思想为核心的绿色文化。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阐明绿色文化的涵义,表现特征,分析营造绿色文化的意义与有利条件,且根据现实状况对这一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展望,呼吁社会为营造绿色文化,为建设生态文明作了努力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博大精深。全国环保系统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实践上有新探索,工作上有新进展,做到真信、真学、真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