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一个德国企业家朋友,对我于西方文化的理解很是吃惊,我反过来将他一军,问他了解多少中国文化,他说知道孔子。我问知道孔子什么。他说“everything should be in its place”。我说你指的是“礼”,但只是“礼”的一部分,regulation,order,即规则和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的更重要的部分,是“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2.
林蓉 《时代经贸》2014,(4):301-303
费希特,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费希特认为,唯一真正的哲学是以主体意识为基点来解释世界的唯心主义。费希特认为认识虽然发生于自我受非我的限制,但自我的受动只是部分的,而且自我受动干非我本是自我所设定的,所以自我在认识中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能动性。费希特认为“那种生动的、和发挥作用的道德秩序本身就是上帝”,他在作出这种断言的同时,既反对给上帝附加人格和意识的谓词,也反对把上帝当作一种实体。费希特认为,道德规定具有直接的确实性,把上帝与道德秩序等量齐观的时候,他的这个上帝就与道德法则密切而不可分。费希特提出“无限自我”是全体存在的总根源、总基础。费希特认为“我察觉我自己”的反思中,我们会发现认识的对象不过就是认识的主体,而主体除了行动之外别无所有。费希特认为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费希特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概念是“自我”,费希特认为,“自我”既是理性又是意识,既是认识也是行动,是创造世界的意识活动,整个世界都是从“自我”中引伸出来的。费希特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说明一切经验的根据。费希特认为,认识中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物,一个是意识。费希特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分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素质或人格的问题。费希特认为,意识的本原行动就是自我设定自身,而这个原始活动本身乃是意识之根据,自我要设定自身存在,必须认识它自身肯定自身的活动。费希特认为,自我的限制行动,并不是跟随在对设行动之后,也不是先于对设行动之前,而是“直接就在对设或反设行动之中并且是与它一起发生的;两者是同一回事,只在反思中才被分别开来。费希特认为,从实质上看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来源于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认识对象是认识主体、想象的产物,自我并不是物。费希特认为自我和非我在思想中应该呈现为互相规定的而又是互相被规定的,两者的最后关系可用“交互的主动与被动”这一新的综合概念来表示。费希特认为,通过实践自我的活动,才建立起了一切实在的世界。费希特哲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起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家茶座》2010,(2):17-17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人具有“利己心”,即人们凡事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一位经济学家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例如他就是不自私的人。  相似文献   

4.
苏文 《开放时代》2000,(1):37-47
叶利钦时代随着20世纪最后一天叶氏的辞职而告终结。他在去职声明中坦诚地承认:“我曾相信希望通过一次跳跃就能彻底摆脱停滞、专制时代而走向繁荣、文明的将来,而这跳跃没有成功。……现有我要离开了,我已经尽我所能,不是仅我健康的所能,而是在所有难题的基础上尽了我的所能……。”叶的话,确是向世人表白了他曾面对困境的无奈。但是,仅用“错误和失败”来评定叶氏的功过未免过于简单化。 “破坏”不等于“建设”或者说“建设”难于“破坏”,这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再慨叹的改革难题。叶利钦在这方面同祥没有交出一份好答卷。但从历史上看,作为俄首任总统,他对俄罗斯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是起了主导作用的。因而,不管叶利钦如何在20世纪末,为俄罗斯留下一道浓泼重抹的一道有争议的色彩,但他仍被俄罗斯人民称之为“现代俄罗斯之父”。 在本期,我们推出对东欧苏俄素有精深研究的苏文女士的来稿,文章对叶利钦时代作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苏文女士最后认为:“叶利钦时代给我们的教训决不是公正太多,民主太多,而是相反,我们需要更多的公正,更多的民主。”这值得我们再三深思。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前不久在山西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召开的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就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畅谈了自己的体会。特别在无产者能否成为有产者的问题上,他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无产者应当变成有产者;二是无产者成为有产者之后,有产者并不是资产阶级。我认为,这两点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江总书记讲话精神至关重要。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无产者变为有产者,让所有无产者都成为有产者。《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全世界…  相似文献   

6.
父亲梁漱溟     
“知父莫如子,知子莫如父.你们生长起来数十年皆在我跟前,我完全懂得你们,你们亦应当懂得我……”梁漱溟在给两个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 但两个儿子并没有像梁漱溟所想的那样了解他,“对我来说,准确了解父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梁漱溟的长子梁培宽在接受访谈时提道.对梁培宽而言,了解父亲其实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并且是自1986年退休后,就一直在从事的工作.“我退休后的十八年就是一个‘走近’父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编辑他的著作加深对他的了解.”梁培宽认为,要想全面了解父亲,首先要了解父亲的学术知识.“他曾跟一位外国学者讲,你不要急着了解我,问我这个问我那个,你先要深入了解儒学和佛学,这是东方学术最有价值的东西,把这两方面了解清楚比了解我更重要.他的思想的根本就是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和”的思想与团队精神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的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和”这个观念在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于周朝。但真正发展了“和”的思想的是大思想家孔子。他在论及“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时,就是以传统的“和同之辩”作为依据与准则的。  相似文献   

8.
胡永超 《经济》2004,(7):12-12
阿东见我说:我对个别上海人充满着一种别样的“阶级仇恨”!我说都啥年代啦,哪还有什么阶级仇恨啊?再说了,不就是人家上海人比你过得好点儿吗,仇恨个啥呀?阿东说你不懂,我不是嫉妒他们过得好,而是气愤他们的“话语霸权”。这就是阿东给我讲的原因。阿东在“五一”期间去了一趟上海,看望在沪求学的女朋友。国家规定,大学生凭学生证乘火车可以享受半价优惠,郑州到上海有一段距离,为了省钱,阿东不知道从哪里办了一个假学生证,结果,去车站买票时全价84元只花了42元。不管省多省少,总算是省了几十元,在火车上阿东还在心里盘算着:去时省42元,回来又…  相似文献   

9.
一塌糊涂 《经济》2007,(3):13-13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两岸经贸论坛”有一段很有意的讲话“我对于最近流行的分析感觉到非常的怀疑,就是说现在我们社会有两种(人群),一种叫精英,一种叫草根.或者叫大众.我对这种分析表示担忧。”吴敬琏先生的怀疑也好,担忧也好.一个和谐的杜会精英不应该脱离大众,精英也本应该是大众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余辉 《经济前沿》2003,(10):68-69
前不久前往青岛海尔观摩学习,比以往任何一次的学习培训更有感触。经过认真的学习、体会、思索,认为学海尔不是学它的经历,不是学它已有的东西,更不是学它的具体做法或是仿效它的发展模式,而是学海尔人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海尔人的思想观念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生产与市场创新,行为与管理创新等体现出来的。张瑞敏先生“思想上的标新立异,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和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思方行圆,居安思进,意识不到的危机便是危机,迅速反应,马上行动”以及“创新加精神(持之以恒)等于成功”的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1.
为顾客和职工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也就是“利他”才能“利己”,福特的这个管理哲学显然有悖于古典经济学。 “利己悸论”与“摩擦” 古典经济学的宗师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指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  相似文献   

12.
《评传》贯串着两条线,一条线就是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艰苦创业共同奔富的一条主线.还有一条线就是吴仁宝的社会主义观或者叫社会主义本质思想,这是贯串这本书的一条红线,所以我就把这本书的第五章作为全书的重点.在这章里,作者对吴仁宝的群众观、爱民观,包括他的朴实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充分的揭示:“你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如果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不是一个好党”,“船靠篷,篷靠风,干社会主义靠群众”,“叫群  相似文献   

13.
陈祝平 《经济论坛》2009,(24):135-137
“市场营销”一词的构成——“市场”和“营销”,在逻辑涵盖上存在不一致和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矛盾。营销本质上不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一种企业行为或管理行为。如果认定Marketing译成“营销”一词是正确的,那么“市场营销”一词就是对“营销”一词的误导。  相似文献   

14.
张旭东 《开放时代》2008,(3):152-165
《启蒙时代》里的启蒙不是我们以前说的那种“资产阶级启蒙”或“小资产阶级启蒙”。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文化革命意义上的启蒙,所以南昌的成长,也必须是他克服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王安忆的作品在精神气质上是属于革命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范式的。这也是她说“我就是我”。“张爱玲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并不大”、“我不是海派文学的传人”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一、发现问题 担任四年(3)班的班主任没几天,N的名字就占据了我的双耳。常常不是N和人打架,就是N骂人。当大家专心听老师上课时,他却当众剪脚趾甲,老师对他好言相劝时,他还振振有词地说:“等我翦完,我就不翦了。”弄得老师哭笑不得。有时甚至上课时都找不到他的人影,为了保证正常教学,我常常只能先放弃寻找他。有一次,半节课后他又自己回来了,当我压住心头的怒火问他上哪儿去了时,他却嘻嘻一笑:“我和妈妈说话去了。”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更是无可奈何。每次测验,他总是懒洋洋的,做一道题目休息五分钟。问他怎么不做,他也挺在理:“我在动脑筋呀!”结果60分钟才做了一半的题目,自然就不及格了。每次我耐着性子问他为什么不做完,回答总是:“我来不及了!”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加快速度时,他的回答更理直气壮:“我习惯了!”  相似文献   

16.
乔志华 《经济论坛》2006,(17):28-30
一、心理所有权的内涵 Pierce(1991)将对所有权的心理体验定义为心理所有权,即心理所有权是一种思想状态,是个人感觉目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或者目标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即“它是我的”)那种状态。心理所有权的核心就是拥有的感觉和与目标在心理上的联系。某人所拥有的就感觉是自我的一种延伸(Dittmar,1992)——“所拥有的(在感觉上)是‘我的’一部分”(Isaacs,1933)——所以心理所有权的状态就出现了。当财产在人的心理上扎根了,那么对个人来说,它就是“我的”。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中技术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与艺术中的技巧和灵感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2006年的春天,我读到顾城谈诗的文字。他说:“技巧是重要的,但它永远不是主要的。”“你以为自己写得很美了,联想很奇特了,很聪明了,你反而就看不见诗了。我明白了这一点,我从痛苦中解脱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肖静 《江南论坛》2003,(3):35-36
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世之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现代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所带来的道德、文化失衡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我们面对的两种教育:一种教育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之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这种教育称之为技术知识教育。另一种教育是以人的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即人的因素。一个人身体健康还不…  相似文献   

19.
罗宣 《技术经济》2006,25(3):88-90
母子公司是一种特殊的公司关系。与外部市场机制相比,更有效的知识转移是母子公司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本文从组织关系和组织认知角度,探讨对知识转移实现过程中关键性“软”维度的理解,并构筑了以母子公司关系管理过程中的三个焦点问题(即管理度、管理模式和控制机制),为核心的一个研究框架,为知识转移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蓉 《时代经贸》2014,(6):216-219
斯宾塞,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科学与哲学能够支持并促进了个人主义和社会进步。斯宾塞认为事物的基本规律是“力的恒久性规律”。斯宾塞认为社会和生物体一样,是一个有机体。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一样都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规律。斯宾塞认为实在是不可知而必须存在着。斯宾塞认为一切物质运动及其时间、空间都可归结为“力”,它们都是“力的经验的派生物”,因而“力”是“一切终点的终点”。斯宾塞认为我们能够知道的仅仅是这种外部实在的存在,而不是实在本身,外部实在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也是不可认识的。斯宾塞认为知识在另外一些意义上的相对性更加重要。斯宾塞非常强调人类大脑对知识的重要性,把它当作知识的必要前提。斯宾塞认为知识是相对的是因为它无论在其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是有限的。斯宾塞认为知识只能是对相对的东西的知识。斯宾塞认为知识与其对象之间的符合是它们的关系问的符合,而不是它们的本性问的符合。斯宾塞认为形而上学总是要追求关于实在的绝对知识,追求科学的终极观念,其结果都是失败的,因为,这是在追求一种不可知的东西。斯宾塞认为我们的理智不可能认识实在是一回事,相信现象背后有一个实在又是一回事。斯宾塞认为哲学是最高等级的概括知识。斯宾塞认为科学和哲学均以现象为研究对象,即都是研究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和可分类的东西。斯宾塞认为物质、运动、空间、时间等概念没有实在性,只是现象范围的概念。斯宾塞认为哲学之为统一的知识是最一般的知识,是对知识作最广泛,最深刻的概括。斯宾塞认为哲学概括的是最一般真理的任务,是存在着一种在一切思维中都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定,这些概念和假定乃是“未被承认的主张”或“默认的假定。”斯宾塞在论证了哲学乃是借助于“基本直觉。而获得的最高等级的概括的真理后,他还叙述了他所发现的最高真理的内容。斯宾塞认为知识的整体形成一个金子塔武的结构,其底层是描述各种现象的不统一的经验知识,在此之上才是科学知识。斯宾塞认为本能、直觉和理智之间有连续性。斯宾塞认为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就像所有其他观念一样,也产生于经验的重复。斯宾塞把科学看成一个统一整体。斯宾塞认为。科学可以被描述为与蒙味人拥有的不确定知识相对立的确定的知识。斯宾塞反对国家干预,反对以国家干预为理论基础的军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信市场调节。斯宾塞把哲学视为具体科学的基本原理的总结,是取代中世纪“神学大全。的“科学大全”。斯宾塞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结构和功能的学问。斯宾塞详细地比较了动物有机体和人类社会。他发现二者当中都有调节、维持和循环分配三个系统。斯宾塞把自由竞争看作对人们自主素质的激发和锻炼。斯宾塞。终身狂热地仇恨国家权力”,他认为最好的政府是统治最少的政府。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的标志是,制约政府权力,增进个人自由。斯宾塞认为自由才是正义,他的正义观念是以自由思想为核心,由“利己”和“利他”二个要素构成。斯宾塞一贯重视人们的利益和幸福在近与远、小与大的上的差别。斯宾塞的这些哲学思想和社会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起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