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进,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阻力.特别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更为突出,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增加了新挑战。本文通过剖析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为有效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环境,我国要重新审视当前贸易发展工作,根据发达国家所制定的贸易壁垒,我国要制定完善的应对策略,为贸易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所产生的风险,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文章主要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过经济贸易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国际绿色贸易的特点,重点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优化对策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旭 《北方经济》2011,(20):11-12
当前,很多国家采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贸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要分析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爱龙 《特区经济》2007,225(10):215-217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的使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贸易保护主义者转而寻求新的贸易保护工具。在贸易与环境的矛盾下,绿色贸易壁垒便成为他们实施贸易保护的有力武器。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绿色贸易壁垒己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因此,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构筑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贸易发展越发表现为"自由化"趋势,世界环境意识持续增强,对农产品贸易而言,"关税壁垒"保护作用极有限。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以"新的非关税壁垒"作为技术手段加强本国贸易保护。于是,"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我国农产品出口更加不易。迫于世界贸易形势,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壁垒,最终突破贸易壁垒,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丛海彬  林跃 《特区经济》2009,(4):265-267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生产和贸易所产生的正、负效应在不断地上升。因此,规范与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合理使用,实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性化已经成为当前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蔡令 《魅力中国》2010,(29):386-386
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农产品贸易成为了农产品贸易的主流特征,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然而发达国家却滥用贸易壁垒,阻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从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并对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招标》2013,(3):4-5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中关税逐渐降低,非关税措施日益受到限制和约束,但是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最普遍、最难以对付的贸易壁垒,成为各国保护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受到的技术壁垒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直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传统关税壁垒不断降低的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甚至被不少国家用来充当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前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农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本文从我国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WTO的推动下,世界贸易已经变得越来越自由。关税的大幅下调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突出。由于我国的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贸易方面许多产品的技术规章、技术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对策,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庄伟 《特区经济》2008,(7):232-23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自由贸易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世界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到很低,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非关税壁垒。为了有效缓解全球范围内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WTO制定出了包括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在内的绿色措施。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大国,近几年来遭遇绿色壁垒的出口产品已日益增多。因此,如何跨越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我国遭遇到的绿色壁垒的特点入手,根据我国国情,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对我国跨越绿色壁垒提出了若干建议与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莫少颖 《改革与战略》2010,26(7):109-111,139
绿色壁垒是一柄双刃剑,正当的绿色壁垒反映了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成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新手段。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要突破绿色壁垒,必须树立绿色观念,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和认证体系及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巨大压力,依靠资源和要素高投入获得高增长的路子难以为继;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世界性绿色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日益兴起,农产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以高效、生态理念来引导农业发展,走“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梅 《特区经济》2007,219(4):204-205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上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绿色贸易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贸易大国,许多产品已经或即将受到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影响,如何很好地应对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强,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藩篱不断被拆除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形式上更合法、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阻止他国商品自由出入该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技术壁垒面前,我国出口企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跨越和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迫在眉睫。因此,建立以企业为机体,以国家和行业协会(简称行会)为两翼,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来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模式显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周净 《科技和产业》2008,8(3):48-50
近年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飞速发展,但是,面临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的阻碍日趋严重。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针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找出适合安徽省情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本美 《特区经济》2010,(10):251-254
为消除国外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促进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我国自从2002年开始建立起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此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但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健全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8.
蓝色壁垒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承刚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80-182
发达国家在劳工标准上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贸易管制,构成新贸易壁垒,即蓝色壁垒。文章首先对蓝色壁垒及相关标准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深入探讨蓝色壁垒及其相关标准,最后就它们对我国企业出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它们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的冲击提出几项措施,以期达到在面对发达国家的蓝色壁垒时,能够针对其实施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我国企业出口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最终突破蓝色壁垒。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十五年来发展迅速,但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从环境保护、农业产业化、绿色贸易等方面分析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必要性,并从产品质量、品牌、流通监督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政策扶持等方面详细探讨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肖文金 《特区经济》2011,(8):222-224
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产物,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产业区域竞争优势开始显现。如何利用当前国际国内工程机械发展的有利市场环境,建立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区域品牌,其战略运作模式是政府引导、企业自主、行业管理,可从区域品牌观念、政府重点扶持与服务、战略管理与营运体系、行业管理、集群创新与扩散等方面推进工程机械产业区域品牌战略模式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