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论述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几个深受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影响的小说流派 :自我表现派、新感觉派、七月派 ,在心理描写方面的差异 ,通过各派代表作家作品的分析 ,我们既可以知道各派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特点 ,同时也让人们感受中国文学一步步从传统的小说模式 ,向现代小说结构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派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从初期的海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到上世纪40年代的海派文学的创作都可以看到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刻印记,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意识流等为海派文学的成长提供了可值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自我表现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都注重写心理 ,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同 ,本文从它们产生的条件及艺术追求两方面具体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新小说"派中重要作家.她的生活是通过她的作品展现出来的,绝望的爱情、欲望的火焰、痛苦的迷失、愤怒与号叫以及等待与沉默是杜拉斯创作的源泉和内容,对人物与故事的深情是她全部文学创作的一大要素.她的结构新异的小说文本及其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折射出其情绪和情意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从主题、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评析了雷蒙德·卡弗小说 Blackbird Pie的创作特色 ,指出卡弗不属于“极简抽复派”,而应归为“精确派”艺术家。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红高粱》确立了他在新时期文坛的地位,这篇小说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评论者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魔幻特色、寻根倾向、感觉浓郁这三个角度综合探讨其精湛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感觉派受到过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事实联系"。但是由于流派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心理的不同,使两个流派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从分析两个流派作品中表现题材的不同这一视角出发,进而找寻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30年代的“新感觉派”创作和90年代的“晚生代”创作都是中国文学中真正的都市文学创作,由于产生社会环境的相近,二者都有着相同的世俗性的创作特征;同时,由于文化背景和具体境况的不同,二者在先锋性上也有着差异。因此,从产生背景进行二者的分析比较,能够更明晰的探究他们创作的不同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鲁迅《狂人日记》引申出现代文学史"吃人"的母题,这里"吃人"隐喻的是"封建礼教吃人",而新感觉派小说反复书写的"异化"主题则揭示了都市文明对健全人性的压抑。后者可视为对鲁迅"吃人"母题的再叙述。二者都是对消解人性力量的揭露,体现了现实批判意味和创作中作家的担当意识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之所以流传不朽,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分不开。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调式和创作手法方面独具匠心,其思想特色主要是歌颂和肯定古代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1.
当五四小说构筑了现代小说的基本形态后,小说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分野.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和四十年代张爱玲的小说不仅擅长写城市题材,更重要的是自觉建立了现代都市价值观,因此"城市文学"应运而生并开创了现代文学的一块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越南汉文小说虽然移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传统,但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小说题材、模仿类别、小说艺术及小说作者等方面。出现不平衡的原因,从小说外部讲,主要涉及越南社会历史状况的特殊性、汉文学在越南的地位,以及文学表达工具等问题;从小说内部讲,主要涉及小说创作传统和汉文小说家创作心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家,池莉的作品聚焦于湖北武汉的市民在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大量读者的接受和认可。本文从作品选材、表现意义、艺术手段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小说中所渗透的大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创作独具艺术魅力与文学效应。他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而且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小说《阿Q正传》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小说的电影改编对当代中国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准电影脚本风格的小说越来越多,小说艺术的独立性值得重视,但另外一方面,小说的电影化手法也是小说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其中,作家应坚持自身的文学立场,固守小说本位,最好自己担任小说的改编任务,保持电影与小说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浙西词派形成并兴盛于康熙初期,词风清新醇雅、温润平和、怨而不怒,这种特色又使词回归到了本体上,显示出词体不同于诗、曲的特有美色。其迅速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是理论主张符合了当时方方面面的需要。随着清王朝的巩固,清初血雨腥风的屠杀和刻骨铭心的家国之恨逐渐淡化,浙西词派早期词人的退出,至康熙后期、雍正、乾隆前期,"浙西词派"更成大势,影响扩至整个江南地区,虽然宗奉浙西词派的人多,地域也更为扩大,但总的说来,它的理论和创作特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就不如前期。浙西词派所倡导的理论特别是为词"尊体"的理论,十分符合词的艺术特色,但是,重视了词的艺术,又易导致词在内容上的薄弱。虽然浙西词人众多,但仍以嘉兴词人为主。  相似文献   

17.
海派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主义取向,其创作理念与当前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生产规律有某种历史相似性.海派对商业文化、市场拜物教以及现代理性侵蚀下的人性伤痕所作的细致刻画使其小说超越了消费本身.这种有着鲜明的消费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现代都市文学的生存意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新月派承裁着使新诗规范化的使命。前期新月派既坚决捍卫中国传统诗论,同时又自觉学习西方诗歌艺术的新思想,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主观情感客观对象化的抒情方式、“和谐”“均齐”的艺术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呐喊》、《彷徨》两集中所体现的主要创作艺术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诸如简洁而传神的肖像描写、画眼睛以显示人物的灵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重复的艺术手法、“看/被看”的情节结构模式等鲁迅小说典型的创作艺术在《祝福》中都有体现。《祝福》可以作为考察鲁迅小说创作艺术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20.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