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紫佳  曾立 《科技和产业》2022,22(12):93-100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绿色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绿色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具有进度紧迫性、市场导向性、双重导向性以及调控机制的复杂性等特殊属性,需要坚持市场导向来推动绿色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强调市场导向的绿色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内在机理就是要借助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来优化企业绿色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面对市场失灵的现实情况,要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3个维度进行考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构建高效的绿色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要克服制约因素,加强绿色创新思想引导与目标引领,建立满足市场需求的绿色技术供给体系,推动绿色国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绿色国防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绿色国防科技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动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有力举措。国防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碎片化和滞后性已经难以满足成果转化的现实需求,军地分离的国防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已经制约到国防科技的创新发展。国防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不相协调、互相制约是两者不能有效协同的根本原因,需要通过健全法规体系、明晰主体权利义务、加强军地协同管理和提升转化效率来实现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的有效协同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防重大前沿技术对于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军事强国都高度重视国防前沿技术遴选预测研究,制定并发布了大量的战略性规划文件与智库研究报告,开展国防重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和谋划.该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外战略文件、智库报告等成果,总结国外国防重大前沿技术预测方法,提出了国防重大前沿技术指标评价体系,有效识别遴选出国防重大前沿技术,为政府与军队相关部门宏观把握国防前沿技术发展方向、开展国防科技战略决策、指导装备体系构建等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面对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和军民融合式发展趋势,国防科技重大工程迫切需要进行有效的技术总成。本文首先结合国防科技重大工程的特点,在技术整合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炼出了技术总成的概念,然后基于协同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介绍了基于任务分解的国防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协同网络模型的类型,最后根据不同类型模型的特征,构建了面向技术总成的两种国防科技重大工程组织协同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5.
国防R&D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源泉.国防R & D活动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分摊成本和信息租金的增加.本文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对国防R & D行为主体进行激励分析,通过构建政府与军队、军队与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模型,揭示国防R & D活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及投资低效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对国防R & D活动激励机制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国防R&D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源泉。国防R&D活动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分摊成本和信息租金的增加。本文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对国防R&D行为主体进行激励分析。通过构建政府与军队、军队与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模型。揭示国防R&D活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及投资低效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对国防R&D活动激励机制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全方位军民融合,推进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搞好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互通、互补、互动和互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推进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区域经济和和国防经济的双向开放机制:建立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良性互动机制以及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万晶晶 《科技和产业》2022,22(7):148-153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全球领军企业的技术创新已呈现多主体、跨领域、协同并行的特点。以德国拜耳集团为例,对其协同创新的战略与机制进行分析,揭示其合作管理与利益分配特点。研究认为,构建多元化的合作体系、重视颠覆性技术变革、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注重控制和信任的平衡、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创新型领军企业构建多方协同创新网络,发挥最大协同效应,提升企业创新效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协同创新环境下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探讨。指出要把握规律,树立协同创新培养理念;突出特色,确定协同创新培养目标;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完善保障,构建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实施“多渠道、大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传统高耗能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亟需通过协同创新网络组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环境机制和创新治理机制,构建了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的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协同度模型以剖析其协同过程。以神华集团为例通过2008-2016年期间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的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3个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协同作用促进高耗能产业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层出不穷,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在单位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防科研单位是无形资产的重要“产地”,完善提升国防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巩固国防、推动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国防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科研院所如何对技术秘密、专利、商标、品牌等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全国231家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参与主体的问卷调查,针对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特点,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Ordered Logit预测模型估计了六个影响因素对现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问题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因素"政策法规的支持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多赢的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融资渠道完善"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显著影响;因素"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对"创新主体发展需求问题"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对C N K I数据库中1998—2020年科技创新研究的2853篇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开展研究.借助CiteSpace 5.7.R2可视化工具,绘制中国科技创新研究的知识图谱,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变分布、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和时区分析.研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但科技创新研究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00—2006年,农业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等成为主流的研究热点;2006—2012年,科技创新体系、指标体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对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成为研究热点;2012—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驱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国家战略层面上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辉 《特区经济》2006,(6):296-29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关系到一国科技、法律和经济各个方面,影响着一国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因此,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21世纪迅速崛起的新经济力量,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其知识产权综合能力,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置信度准则和AHP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统筹军民两个科技体系,在更大更广更深层次配置创新资源,完善军地协同创新机制,既是国家战略要求也是客观发展需要。以陕西航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为例,阐述集群概况,剖析其军地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得到整个创新网络运行演化呈现出S型曲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臧金亮  张向前 《科技和产业》2020,20(10):116-120
创新的速度和效率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开放式创新成为现在企业所注重的创新形式之一,其下所属的众包下分布式协同创新是当下较为热门的模式,在分布式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梳理过去理论界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在转移、界定和归属方面依然存在转移路径、界定的依据、归属与对创新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模糊,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对转移路径的实证、知识产权界定的理论和实际的依据、归属权对创新的作用和影响机理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合作研究框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系统化、协同化思想,探讨了将博弈理论、DEA评价方法、结构解释方程法和系统工程方法应用于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合作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的研究框架对于寻求企业知识产权合作的利益平衡,发挥企业协同创新优势,提高知识产权合作效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