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何飞飞 《物流时代》2008,(10):53-54
同为跨国消费品公司,高露洁和宝洁生产着同类的生活消费品,也同样有着成熟、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两者的供应链管理甚至可以拿来作为行业内教材式的案例。然而,成功的案例所走的经营管理路线并不都是相似的,高露洁和宝洁的供应链管理就存在着种种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 "品牌经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品牌经理制度传进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它是随着宝洁、高露洁等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而传入的,至今也只是被少数大公司采用。但热衷市场研究的专家们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目前国内若干知名品牌扩张延伸的需要,相当大的一批品牌经理将在中国经理人  相似文献   

3.
两面针发布的财报显示,2012年上半年公司牙膏收入仅为4600万元,而2003年最辉煌时单年销售就达4.274亿元,市场已萎缩得不足辉煌时期的四分之一。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牙膏市场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基本上是宝洁、高露洁、联合利华三分天下。唯一能跟外资厂商“有一拼”的国产牙膏品牌是“云南白药”,而云南白药牙膏还是出白药企的“跨界”品牌。  相似文献   

4.
2005年度的中国市场对于众多知名商业品牌可谓多事之秋,肯德基、宝洁、强生、雀巢、高露洁、哈根达斯、光明……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国际著名品牌陆续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到空前的企业危机冲击。步入2006年.情况似乎仍然没有太大改观.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国际品牌仍然成为商业组织危机事件的主角。企业危机的类型也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形象方面:芝华士12“年份门”风波、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博士伦护理液引发眼疾、欧典地板宣传欺诈……  相似文献   

5.
2005年已经过去的头5个月里,这些跨国公司接二连三掉进了危机的泥坑。耳熟能详的世界品牌,突然之间被一连串纠缠不休的事件团团围住。联合利华、波音、亨氏、宝洁、卡夫、肯德基、强生、高露洁等世界500强企业,大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品尝到在华危机公关的酸甜苦辣。无论他们是否做好准备,反正网络时代的跨国公司危机公关,已然“轰隆”一声,登陆中国领土。危机为何青睐跨国公司?网络扮演了什么角色?跨国公司该怎么办?《英才》深入采访六大公关公司高层,以期权威解读危机攻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日化界对于宝洁的品牌传播成就有颇多的争议。绝大多数本土的品牌策划人员认为,宝洁的品牌传播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主要是因为宝洁公司财大气粗,不惜成本,不过如此。以至于宝洁的品牌传播智慧与品牌传播创意能力很少有人系统地加以分析判断。宝洁的品牌传播显示了宝洁高超的品牌资源匹配能力、娴熟的品牌互动技巧、高明的品牌营销技术以及卓越的品牌前瞻性思考,宝洁的品牌传播技巧值得国内日化企业学习。2003年宝洁洗发水品牌传播透视2003年,我们对宝洁的品牌传播进行了系统的跟踪,我们发现宝洁在品牌传播上的连贯性与起程性非常优秀。…  相似文献   

7.
如今的宝洁在国际市场上是一个驰名品牌的象征,在中国市场上则是已经壮大的跨国公司(中国)的代言,伴随中国开放十余年的风雨兼程,宝洁不断地刺激着中国市场竞争的升级,甚至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1997年,宝洁在中国市场舀走10多亿美元的黄金,旗下的“飘柔”将中国洗发护发用品市场29.79%的份额揽入自己怀抱,高居榜首:“潘婷”和“海飞丝”分别以14.30%和9.94%的市场占有率紧随其后-而到2000年,光这三个品牌就切走了60%以上的市场蛋糕,跟着宝洁走,似乎成为中国消费族的一种理念,宝洁能够殖转市场魔方,绝顶奥妙在于掌握并利用好了三把品牌利器。  相似文献   

8.
求诸子 《经营者》2004,(10):28-31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而多元的品牌世界里,品牌如何使一个产品从无法识别到被人们推崇备至?品牌对消费决策有着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某些品牌较之其他品牌更能获得消费的青昧?考虑到这些问题,品牌也许就不再那么平常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品牌,品牌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宝洁一向以营销见长,是举世闻名的营销公司。宝洁的品牌管理制度更是被编入哈佛教材,为广大学子学习和研讨。宝洁把品牌当作事业来经营的管理理念,使其不断的塑造了许多著名品牌,如海飞丝、佳洁士、帮宝适与品客等等。一直以来,这些品牌在市场上居于领导地位。不仅如此.到宝洁去挖营销人才已成为企业界的常态,特别是包装品企业及广告商视宝洁为其基层与中层企划执行人才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尚希 《经营者》2009,(9):38-41
飘柔、潘婷、玉兰油、碧浪……宝洁公司旗下的每一个品牌都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享有盛誉。宝洁创始于1837年,于1988年进入中国,现如今,宝洁的产品已占据中国日化消费品的半壁江山,那么,它是如何缔造并维护其日化品牌帝国的呢?答案是永不停歇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温韬 《公司》2004,(9):3
为什么名牌产品被摆在地摊上,人们就会对它的质量和价值大大怀疑?为什么消费者在大型超市里即使买了一个不知名的品牌也会非常放心?这是渠道品牌的信任问题。信任感是促成购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身边为什么多的是昙花一现的名牌?为什么总是价格比洋名牌低很多仍无人喝彩?为什么总是广告一停销量就马上下滑?为什么媒介一篇文章和小小的质量事故就可以葬送一个品牌(尽管雀巢、东芝出过很大的质量事故但未伤及品牌元气)?……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对于品牌战略管理依然十分陌生,甚至对品牌管理究竟具体做哪些工作不大了解或了解不深、不完整.  相似文献   

13.
经常和朋友谈起宝洁以及宝洁的广告,在中国市场中,宝洁是为数不多把30”TVCF广告拍摄的既美丽而且具有强销售力的,同样是使用美女,国内的很多广告骂声一片,宝洁就是让美女美的与众不同让人嫉妒。玉兰油OLAY系列化妆品,作为宝洁的旗舰产品,是大中国区目前最大的护肤品牌,2003年累计销售额突破10亿美金,成为世界巨人级品牌,那玉兰油的成功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呢?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1月18日,在一年一度的央视黄金时段的招标会上。国际知名日化企业宝洁以3.8515亿元的天价,成为央视新一届的标王。从标王诞生之日起,央视招标大会从来都是本土企业挥洒自信、实现快速成长的舞台。从孔府宴、爱多,到熊猫、蒙牛,无论市场成败、水分多少,标王一直是国内企业的囊中之物。2003年,宝洁首开先河,国际品牌第一次参与央视招标;2004年宝洁又豪赌央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标王。作为一个具有160多年发展历史,在全球拥有300多个品牌的国际知名企业,宝洁的夺标能力,我们自然无可否认。但是,3.85亿元的天价,任何企业也不能小视。按照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一贯的严谨、稳健和理性的作风,宝洁夺标当然不可能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其中必然有其值得深思、探究之处。综观宝洁近年的发展,雄霸中国市场的宝洁,正遭遇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难题:一是先发优势频遭“黑马”挑战;二是多品牌遭遇中国瓶颈。  相似文献   

15.
欧莱雅与宝洁在中国市场的角力中,采取了不同的品牌战略。前惯于在每一个细分市场用多产品同时切入,而后实施的则是大规模大品牌战略的运作模式。不过,显然,拥有兰蔻、薇姿、巴黎欧莱雅等众多品牌的欧莱雅目前并未在中国市场占到便宜,其销售总额还不敌宝洁旗下的玉兰油—个品牌。但是,在去年底收购  相似文献   

16.
如今,走进各大超市的牙膏专柜,我们不难发现:外资、合资的“佳洁士”、“高露洁”等外来品牌占领了60%以上的货架。据对青少年消费层的一次问卷调查,80%以上的消费购买高露洁、黑人、竹盐等外来品牌牙膏已成为一种习惯,他们很少会去购买诸如两面针等国产老品牌。国外品牌正在越来越多地占领中国牙膏市场,越来越多的国产老品牌正逐步退出“一线”市场。  相似文献   

17.
经常和朋友谈起宝洁以及宝洁的广告,在中国市场中,宝洁是为数不多把30" TVCF广告拍摄的既美丽而且具有强销售力的,同样是使用美女,国内的很多广告骂声一片,宝洁就是让美女美的与众不同让人嫉妒.玉兰油OLAY系列化妆品,作为宝洁的旗舰产品,是大中国区目前最大的护肤品牌,2003年累计销售额突破10亿美金,成为世界巨人级品牌,那玉兰油的成功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呢?  相似文献   

18.
宝洁公司(P&G)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全球雇员超过10万,在世界7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其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产品畅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宝洁是最典型的一品多牌的成功实践者。但当人们尚在品味宝洁品牌多样化的奥妙时。宝洁却做出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缩减。即从品牌多样化向品牌简单化过渡。  相似文献   

19.
回忆200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到市场上买东西估计是心惊胆战,颤悠颤悠,享氏、肯德基涉红,强生婴儿油含有对人体有害成分,联合利华立顿速溶茶氟化物含量过高,卡夫乐之饼干含有转基因,宝洁SKⅡ怀疑含有腐蚀成分,雀巢奶粉碘超标,高露洁牙膏含有致癌物,哈根达斯小作坊制作,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中国老百姓以后还敢敢相信谁?  相似文献   

20.
世界著名的洗涤用品公司宝洁曾宣称自己保持了拒绝品牌延伸这一风尚达数十年之久,于是许多人便将宝洁的成功归结为品牌的专一化经营。事实上,宝洁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运用品牌延伸战略较为成功的企业。从本质上讲宝洁不但进行品牌延伸,而且几乎所有的延伸都很成功。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