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总结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决定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进一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呈现出一个较清晰的路径,即改革始终沿着市场取向、明晰产权、稳定地权的方向演进;(2)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源于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即弹性的中央政策制定、渐进式的地方实施以及具有学习效应的农户认知三者的有机互动,并体现出制度变迁的"共生演化"特征及其蕴含的"适应性效率";(3)新制度经济学是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变迁的有效工具,然而由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本质上的静态性以及国家理论的缺乏,难以对现实世界的各类制度变迁给出一般化的解释。研究结论:基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进一步整合行为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演化博弈论等理论工具,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一个真正动态的制度变迁模型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学科比较的农村地权冲突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了解已有农村地权冲突研究的主要观点、论证逻辑及对策主张,加强对当前农村地权冲突的认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经济学、法学、政治社会学与人类学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分析视角、论证逻辑来研究农村地权冲突,这些研究最后得出的观点与结论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论:经济学认为土地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减少地权冲突的关键,法学主张通过修订土地产权性质的法律表述、增进法律条文之间的内在衔接来减少地权冲突,政治社会学研究了社会转型期土地利益群体分化、土地规则不确定性等对于地权冲突的影响,人类学则主要关注地权观念紊乱对于农村地权冲突的冲击。总体来看,经济学与法学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运用了“侵权—反抗”的分析框架;政治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则可以归类为“转型—失范”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张丕介的生平及其所著《土地经济学导论》的价值。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张丕介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土地经济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的《土地经济学导论》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研究结论:张丕介及其《土地经济学导论》在中国土地经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黄正林 《中国农史》2015,(2):137-144,130
<正>自区域史作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取向以来,华北区域史研究颇受学界关注,海内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讨论的问题深而广,一些问题似有定论,一些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李金铮教授从事华北乡村史研究三十年,有筚路蓝缕之功,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提出了许多不凡的见解,出版专著多部1。近期,又推出了研究华北区域史的力作——《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下文简称《传统与变迁》)。该书分四编,即第一编"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农地集体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中国革命实践成功的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农地产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深刻反映了地权阶级属性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70年来地权经过多重改革,集体所有制始终未被动摇;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集体所有权衍生出了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承继了集体所有制建立以来地权变迁的方向,在坚持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实质上是集体、承包农户、经营者共享地权,既实现了地权阶级属性、土地财产属性与生产要素属性的三重属性融合,又维护了地权意识形态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与生产效率功能的三重功能协调,有利于实现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保存有1949年以来的大量珍贵契约文书。通过对该文书内容及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田宅买卖契约在行文格式上少有变动,传统契约习惯和乡村契约秩序仍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生命力。同时,前南峪文书中的村际兑地契约又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农民以其独特的智慧,突破层层限制,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道路。在地权分配问题上,很多契约文书的达成及其后的具体实践都是农民因地、因时制宜的创新之举。前南峪文书向人们展示出,乡村社会网络与非正式制度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权的界定与村民的地权实践。  相似文献   

7.
集体化时期的乡村社会一直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主题之一,其研究成果相当丰硕。不同于以往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李怀印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描集体化和改革时期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中国纪事》本着对集体化时期乡村社会的再反思,揭示了国家与乡村的互动,勾勒出集体化与改革之间的延续,呈现了集体化时期的另一面相。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研究章植的生平及其所著《土地经济学》的价值。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整理章植的生平,讨论其对土地经济学的贡献。研究结果:章植1930年出版的《土地经济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土地经济学著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研究结论:章植及其《土地经济学》在中国土地经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何军 《中国农史》2006,25(2):115-124
20世纪50年代初,陕西关中地区41县(市)的农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了土地改革。本文通过对土改前后关中农村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和权力组成结构的分析,论证了在关中这个自耕农占绝对优势的小农社会中,土改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土改”的特征,虽然土改后地权变动对多数农民来说意义不大,但是土改彻底打破了农村传统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按照中共意识形态重建了乡村社会结构,重构了乡村权力的文化网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经迈进统一地权的历史门槛,以有限量供地决定中国城市高房价的时代正在出现革命性转变。农村建设用地改革将有转折性探索目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已正式列入十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目前确定的修法核心就是改革征地制度。这是该法自1986年6月25  相似文献   

12.
一等奖 12篇马恩成:珠江三角洲的乡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中国农村经济》95.8)蒋励: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对农业产业化再探讨(《南方农村》97.4)温思美:变革时期广东农业增长源泉研究(《中国农村经济》96.7)傅晨: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经济学家》96.5)李大胜: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农业科技管理》96.10)熊启泉:我国农业保护模式与衡量农业保护水平的指标构造(《经济学家》96.6)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讨李树青的生平和他翻译伊黎与魏尔万合著之《土地经济学》一书的经过。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李树青将伊黎与魏尔万合著的《土地经济学》翻译成中文,是中国土地经济学界的一大盛事。研究结论:李树青在中国土地经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乡土权威源于土地共有和村落传统道德伦理,由于国家控制乡村社会手段的转变和《村组法》的实施,乡土权威在乡村社会又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随着市场经济和股份制改造浪潮的冲击,一种新型的权威-法理权威开始在乡村社会中确立并发挥功效,然而,通过对个案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乡村社会,权威及其治理模式的变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过去认识传统乡村社会模式影响最大的为"租佃关系决定论"与"乡村和谐论"。前者强调租佃关系的作用,后者则把传统乡村看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情脉脉的大家庭。但这两种理论皆属一种理论虚构,难以考之史实。本文着重讨论前一理论。比较历史统计学的资料和计算证明:传统中国土地并不那么集中,租佃制并不那么发达;小农自由交易导致严重分化的说法不成立;历史上朝代际和朝代内土地趋向于集中的"规律"并不存在;当时的社会不公与社会危机另有原因,与租佃制关系不大;把地权问题说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首要问题、把地权不均说成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弊病以及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的主因,从而把平均地权说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准成员制度的应然目的,并厘清准成员的群体定位、认定规范与权利构造。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准成员制度不是集体基本保障功能的延伸,而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引入”、助力农村地权制度科学化的功能制度。准成员群体定位不应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第16条所局限,而宜以非集体成员中的产业农民与乡土成员群体为核心;其认定规范宜构造为逐级具象的多层次规范体系,且应设置准成员登记簿与权利附注规范。在准成员权利构造上,不仅应排除集体成员专属的土地权利,还应排除所有以集体地权为基础之收益的分配权;结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指引,宜赋予准成员有偿取得附期限与义务之新型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格。研究结论:创设准成员制度可使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更加周延,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不足,立法应予完善。  相似文献   

17.
20 0 0年 11月 4日 ,闽发证券副总裁、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经济学博士袁东应新疆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新疆农垦经济》编辑部邀请前来讲学 ,就当前我国经济学研究有关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关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袁东指出 ,经济学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逻辑体系。中国的经济学研究 :(1)要立足中国现实 ,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离开中国经济现实 ,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不足取的。因此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要本土化 ,唯其如此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才能得到世界的承认。立足中国现实 ,解释中国文明由盛而衰…  相似文献   

18.
高度趋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话语的理论基础在于对宅基地地权实践理解中的权利产权命题。经验显示,农村宅基地地权镶嵌于村庄社会治理场域中,呈现出多种社会产权样态并表现出独特的权属特性。高度财产权化的宅基地制度变革方向不仅误解了现有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合理性,忽视了宅基地地权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有悖于现代产权发展的内在规律,放大了宅基地制度的变迁需求,低估了宅基地财产权化制度变革的社会风险和不良后果。中国农民可以享有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利,但一味高歌猛进的宅基地财产权化的制度变革可能会导致"产权失灵"的闹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以乡村治理机制及其内在逻辑的变迁为核心,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径及其依赖性特征,探讨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向。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即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划分为两个时期,按照乡村治理机制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乡镇自治、人民公社制、乡政村治和乡村共治四个阶段。70年来中国乡村治理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表现为乡村治理体制结构的行政化和集权化、乡村治理思维的城乡分治、乡村治理主体的精英化和乡村治理方式的技术化。未来乡村治理现代化将以构建党领导下的"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开放的多元化治理格局为主要方向,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20.
<正>《致富早班车》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早4∶30—4∶55播出;《三农早报》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早5:30—6:00播出;《乡村大讲堂》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晚21:30—22:00播出。节目全文均可登录www.ngx.net.cn。《小麦高产优质实用栽培技术》对于种植小麦的农民朋友们来说,在如何有效提高小麦产量方面的实用栽培技术是比较丰富的,比如: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小麦沟播集中施肥技术等等。本期节目详细介绍与小麦高产相关的栽培技术。稻田套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