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也说选仙钱     
选仙钱与打马格钱、棋钱都不是流通货币,流传至今已不多见,选仙钱有圆型和长方形两种,圆型又分中圆孔和方孔无孔种.考<天香楼偶得今人集>和<辞源>"选仙图"条得知"古仙作图,为博戏,用骰子比色.先为散仙,次升上洞,渐至蓬菜大罗等,列则众仙庆贺,比色时则重绯,四为德,六与三为才,五与二为功,最下者么为过.有过者谪作采樵恩,凡遇德复位".此种博戏创于北宋初年,宋人王圭词云:"尽日闲窗赌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上筹须占蓬菜岛,一掷乘弯出洞天",正是选仙博戏赌法的写照.  相似文献   

2.
我收藏有一枚珍奇的"民国通宝"十文方孔圆钱(见拓片图),径23、穿边长6、厚1毫米,重3.5克.其"珍奇"之处在于:①方孔圆钱在中国货币史上已经行用了2000多年,通宝钱文从唐代开元通宝始兴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帝王年号钱币模式.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此钱成了"民国初年最后的复古钱型".奇也.②民初最后的方孔浇铸钱是"洪宪通宝"(1915~1916年),与此同期还有"福建"、"闽省""二文"方孔钱,皆采用浇铸法,但"民国通宝"却是机器制造.一珍也.  相似文献   

3.
秦半两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圆型方孔”的钱币造型因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被固定下来,其钱币艺术符号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指内涵达到了完美统一.秦半两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它体现了钱币设计的元素之美,并自觉承袭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基因,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河南境内多次出土"顺天元宝",其中以荥阳和长葛的两次出土为大宗.1987年春,位于郑州附近的荥阳县广武乡,农民挖土时在据地表1米处,出土一灰色陶罐,罐中发现"得壹元宝"2式64枚,"顺天元宝"132枚,两种钱币的背面穿上均有仰月纹①.1996年春,在位于许昌附近的长葛县北郊,推土机作业时,推出一钱币窖藏,出土了大量的"顺天元宝"和少量的"得壹元宝",总数达数百枚.在出土的"顺天元宝"中见有背穿上仰月纹、上孕星、下俯月纹和背四月纹者②.  相似文献   

5.
越南古称安南,自公元970年以来,一直仿造中国方孔钱铸行货币.由于安南铸行的货币多形制薄弱,质量不佳,人们更乐于使用质量优良的中国古钱,再加上明清以来两国贸易的繁荣昌盛,从而大量的中国古钱流入了越南.这也是如今越南境内经常出土中国古钱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东汉五铢"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短竖,"朱"旁圆折(个别也有方折者),中竖高出"金"旁,一般重3-4克.然而,五铢钱到汉代中期质量开始减重,铸造粗劣,字文笔画粗浅,仅重2.1-2.4克.东汉钱币的减重到桓帝时期更加严重,而这时私铸之风大行,私铸恶钱充斥市面,货币体系濒于崩溃.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各朝有自己的铸造五铢或其他货币,但仍以汉代五铢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私铸钱占很大一部分.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魏晋南北朝的钱币窑藏,私铸五铢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7.
叶伟奇 《西部金融》2003,(10):60-61
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双旗"一文"白铜币,该币圆形圆孔状,直径20,圆穿径5.5,厚1.2毫米,重2.95克.面文"福建通宝"四字,仿宋体略带楷意,"通"字从"マ"头,双点通,"宝"字为"缶"宝,背面圆穿上下署"一文"二字,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图,穿右为六条横纹五色共和旗图案,旗杆上端饰有燕尾状旗饰.初见该钱,通体包裹着灰黑色土锈,稍加擦拭,即显露出银白色光泽,应为白铜材质.  相似文献   

8.
段强 《西部金融》2005,(6):79-80
史学和钱币界对于我国最早的纸币均认定为是宋朝的"交子",这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之处.但笔者研究认为,"交子"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甚至由"交子"发展而来的"钱引"、"小钞"、"会子"等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资格以货币自居.为求证与泉界同好,现将理由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行钱"辨     
<史记·秦始皇本纪>:"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对于这一段历史,学界历来作为秦铸币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于前一项材料,学界很多人认为,这表明秦自惠文王开始铸造货币,或至少是固定货币,如林剑鸣的<秦史稿>(2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讲:"秦国固定形态的货币出现于公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王二年)………从此,秦国才有统一的货币--钱."其实对于这么一种认识;无论是从出土实物角度,还是情理推断,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有学者又认为:"所谓‘初行钱',并不是说秦国在此之前没有货币,而是到了秦惠文王时又开始铸行另一种货币."(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595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但这种讲法也无法得以证实.对于后一段史实,学者几乎都认为,记载上有缺环,中间可能有废止钱币之举,所以后来到了秦二世才"复兴钱",但具体情况如何?学者们则纷纷表示不解与疑问.  相似文献   

10.
刘森 《西部金融》2004,(4):61-62
我国的货币称"钱",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货币种类繁多,有金、布(铲)、刀、圜钱等金属铸币,以及布(布帛)等货币,钱则指青铜铸币,尤其指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铲形币(今称布币,有空首布和平首布等).  相似文献   

11.
货币金融要素能够推动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反之,以区域经贸合作为引擎的国际组织也能助推一国货币影响力,建构其金融外交软实力.资产本身的流动属性有时比主权国家的政治权力这只有形之手所触及到的领域更为广泛深刻.如果说传统的"赠与型"援助已经与今天的国际格局失调,那么借贷模式或许更能将当下的金融外交软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零基础",而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发起设立,不断发展和完善亚洲金融体系,人民币国际化呈渐进深化和加速发展的态势,"金融外交"的学理诠释将更加有效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银锭(铤)又称"元宝",属"称量货币".银锭的形状、大小、重量不等,其形状有马蹄形、马鞍形、船形、饼形、腰形、方形、条形、圆形等多种形状.银锭上大多标有重量、年号、过称人、铸造人、地名、用途等铭文.  相似文献   

13.
一、严格审查,全面掌握基本情况 宝鸡中支在新招聘复点人员工作中,一是联合人事和货币金银部门对报名人员个人情况、家庭重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进行摸底调查,力争全面摸清拟招聘人员的全部"背景",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审核筛选.  相似文献   

14.
丁福保著<古钱大辞典>317页记录圆形方孔古钱"驺虞峙钱"一品,但并未对其进行确凿之考订,后诸家泉谱也有将其收入附录中者.国家文物局编篡之<中国古钱谱>将其附于晋、十六国之后,亦未详言.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而美元汇率偏弱,使我国承担了很大的外汇风险.为了规避外汇风险,调整外汇结构,央行领导提出"藏汇于民"的思路,这个政策无疑是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由外汇占款引发的被动货币投放量偏大,解决通胀压力的理想对策.由此引申开来,能否也允许"藏金于民",辅助"藏汇于民"政策的更好实施.运用黄金货币职能,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又能对居民资产进行保值;既能吸纳一部分货币资金,又能或多或少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既能在现有条件下减少国内经济增长的阻力,又能为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的问题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由亚洲钱币学会、中国钱币学会、马来西亚沙捞越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与东南亚货币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古晋市举行.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8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人行西安分行货币金银处副处长邓海燕、陕西省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张吉保、西安钱币学会秘书长赵晓明分别代表学会参加了大会,张吉保和赵晓明分别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再论白金三品>和<从中西方货币差异看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反响较好.  相似文献   

17.
陈维 《西部金融》2004,(11):60-62
圆丝银是湘潭独有的银两货币.它形状独特,使用方便,找零补差快捷,辨别成色简易.这在我国的银两货币中,独具特色.为弘扬中国货币文化,研究地方货币史,笔者就圆丝银的形状、重量、成色及其产生、流通等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经中方同意,苏联红军在我东北地区发行了面额为壹圆、伍圆、拾圆和壹佰圆(如图)的4种钞票,简称"红军票".国民政府其后禁止百元券流通,从而引发了一场国共两党的货币斗争.  相似文献   

19.
读懂古钱     
古钱是钱币收藏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欲投资收藏古钱,首先必须掌握有关钱的基本常识. 古钱各部分的称呼一枚古钱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最边缘的部分称"外廓"或"外缘";中间的方孔称"内廓",也有人称之为"穿"或"好".除了外廓和内廓,古钱余下的部分称为"底部"或"地张".  相似文献   

20.
咸阳市东郊一村民1999年取土时,从一座已毁的汉墓中捡到五枚钱币及一方铜印.五枚钱币均为方孔圆钱,其中有大泉五十、五铢及货泉.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