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经济学认为人们追求的是幸福最大化,而现实生活中,有限理性和金钱的不可替代性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知足常乐”和“平庸论”从经济学角度对“幸福”做了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经济学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历史与现状的介绍,批判了不幸福经济,分析了经济学对幸福主义的疏离、对不幸福经济学的批判及幸福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与陈志武的交谈中,幸福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谈及自己的工作,他说:“我太喜欢做学问了。任何一天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我都会觉得很幸福。”谈及年轻时的拮据,他说:“那时多花一块钱所带来的幸福感,比今天我多花5000元要高很多。”并由此引申到发展金融业可以提升年轻人的幸福感。谈及经济学的研究,他说:“我们需要对一些基本理念作全方位的梳理,消除过去很多误导性和破坏性的成见,并进行更合理的制度安排,给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使老百姓过上更富有、幸福的生活。”仔细想来,这些幸福其实都环环相扣,因为毕竟,经济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正是增进人类的福祉。[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反思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追问效用的可测度性,探究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的嬗变,并重新审视效用的深刻内涵.梳理、评述研究幸福的文献,剖析经济学与幸福融合发展的脉络,论证经济学领域对幸福的研究实际上是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的过程.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只有在嬗变中不断调整,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展,才能扩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使其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徐璐 《商》2013,(19):314-314
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随机采访社会各界人士向其提出“你幸福吗”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谈论。但是“你幸福吗”这一问题中所蕴含的人学原理,却有着较大的学术探讨价值。本文针对“你幸福吗”这一疑问所蕴含的人学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同时证明人学具有较强社会性特征,最后对今后人学的发展提出管见。在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人学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各种特征等等;第二部分则紧扣文章标题,分析论述“你幸福吗”中所蕴含的各种人学原理,比如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性与人的本质等等。第三部分则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结合上文不同人对“幸福”的定义,强调我们每一个作为社会中的人应该理解和实现“人”的价值,从而推动和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答案很简单:多点与人交流,就可以获得情感满足,就可以得到幸福。好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吧,只有这样,才能在万变的社会中获得幸福和快乐。”西班牙心理学家塞巴斯蒂亚·塞拉诺在《幸福的秘诀》中道出了人际关系和谐与人生幸福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曾巧 《成功营销》2012,(2):88-91
白岩松说:幸福了吗?是啊,营销人,你幸福了吗?幸福是好,但千万不要“被幸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但丁所处的时代的特点来分析但丁的“世界帝国”的政治理想.一方面,其政治理想与时代格格不入,很难对时代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他建立一个和平而幸福的世俗王国的愿望,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色诺芬是西方经济哲学思想的开创者,也是幸福经济学的最早创建者。他的幸福经济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立足于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尺度的财富幸福观;以人的特性与身心发展为基础的管理主体幸福观;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农业幸福观。这是色诺芬幸福经济思想的灵魂,也是古希腊时期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反映。这构成了后来西方经济哲学思想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在对传统福利经济学价值维度及其缺陷和以“幸福”作为价值评判标准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阿玛蒂亚·森将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伦理学、政治哲学的相关思想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以“可行能力”为核心的社会福利的价值评判标准。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探析,并与其他标准的比较分析,得出构建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启示:增加弱势群体就业机会,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医疗保障投入,健全社会协商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1.
杨灿明 《财贸经济》1999,(10):58-61
一、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福利危机①从19世纪开始,由于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劳资矛盾的激化,贫富差距扩大,相应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主义等理念,福利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是如何增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它的思想渊源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即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行为是趋利避害,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道德准则和立法依据。后来,公平及权利等也常常被用来为福利辩护。权利是“社会契约”或契约主义政治哲学的衍生物。在福利的问题上,契约主义不以最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2.
幸福人假设——人性假设理论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人假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性的本质问题,认为传统人性理论的实质其实都是幸福人假设。幸福人假设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人性理论,也颠覆着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传统理解。本文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的终极目标,到底是财富最大化,还是幸福最大化?同时帮助决策者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性,真正地做到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文章围绕该方程式的经济学含义,对获取幸福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总结了该公式在生活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吴洁 《信息与经营》2009,(6):101-107
吃甜品,不仅满足口腹之欲,甜滋滋的味道还总能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这里的三家小店:制作日式甜品的“赤靴”,老北京风味的“贝庭奶酪”.专营比利时巧克力的“觅语”,以不同的特色将甜品带来的快乐健康与幸福逐一演绎。让人品尝到的,并非只是甜蜜。  相似文献   

15.
宋圭武 《商业时代》2013,(11):29-30
经济学需要新综合。应变"经济人"假设前提为"社会生态人"假设前提;应进一步拓展资源稀缺性的概念;关于人的收益范畴应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两个方面;数学、心理学、宗教学应成为经济学研究三个重要的学科基础;要用国民幸福度的提高代替GDP的增加;经济学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经济学要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经济学理论既需要超越自由主义,也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要关注分工的优势,也要关注自给自足经济的优势;经济学需要回归新重农主义;经济学研究要更多关注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需要研究资源配置的多重均衡。  相似文献   

16.
李益进 《商》2013,(20):106-107
“幸福”是一个让人听了就会心生愉悦的字眼,提到幸福,人们会想到关好的爱情、温馨的家庭、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菲的收入、健康的身体等。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不懈努力,也许在幸福的追寻过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但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只要有梦想,就要追求!  相似文献   

17.
费云舒 《商》2013,(1):80-81
幸福经济学逐渐成长为新兴经济学分支,研究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行为经济学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关于理性和偏好的预设,其中前景理论和海纳模型为分析幸福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快乐经济学以人类的快乐幸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这一理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快乐经济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以人为本.二者都关注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都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快乐经济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指状椭圆函数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原理入手,指出产权不明易引起“搭便车”问题,论述了经济学中“褡便车”的含义,分析了经济学中产权的定义以及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针对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的产权不明问题,指出了认识国有上市公司产权问题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众多研究发现增加财富并不一定能增加幸福,国外幸福经济学提出改变传统经济学效用最大化法则,以幸福最大化作为人类行为决策的最终目的.文章分析了幸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理论不同的效用最大化曲线.应用幸福经济学前沿理论对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决策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推动个体提升幸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