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化的理论核心,其源头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立足于自然,强调“与天为一”,它包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管理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现代管理模式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天坛建筑美与“天人合一”法律思想完美结合进行介绍,通过祭祀环境的描述来表现祭天活动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并通过祭天仪式来分析“天人合一”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对于特权法产生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调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想和哲理是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就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人对自然所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可持续开发的前提是文化观念的转变,应避免“人本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泛化,变西方的“人本主义”为东方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4.
儒家通过“天人合一”命题揭示了人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与思维规律的近似性、统一性,就其根本点或精神实质而言,于当今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大有可鉴之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谐”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永恒话题,应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克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加强生态道德建设,进而构成整个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5.
徽影留芳     
今年和去年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我两趟去皖南徽州采风。距黄山不远的西递、宏村是主要目的地。这里的化遗址遍布山野,2000年已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入世界化遗产名录。明清的建筑,以及马头墙、木雕、石雕、砖雕、漏窗、花墙、水系等无不展示徽派艺术的精华。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哗与浮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与自然互为交融,化和生态珠联璧合,有一种活泼的流动美,与苏州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上帝赋予我们“天人合一”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6.
《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造型艺术史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罗丹本人树立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精炼概括。该书在深入论述艺术与自然、美与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和造型艺术可以表现“运动”等重要观点,从而根本否定了莱辛在《拉奥孔》中所宣扬的造型艺术观,是对西方美学诗画关系理论的发展。也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诗画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天人二分”为核心的西方化张扬科学、民主、法制、宗教精神,处处强调人与对象世界的对立。中国化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儒家化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进取精神;道家化则更重视人内在的和合,神秘化是前两的补充。中西化应在精神层面多借鉴吸纳。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文化对话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到了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统一,被概括为“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它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整体观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本文将就“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为着眼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情景论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文论上的反映,与原始自然崇拜关系密切。本文拟以相似度立论,揭示情景论与自然崇拜异质同构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这种观念,可以说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它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浓厚的以追求“和谐”为目标的法律传统,内乡县衙中的法律文化正是传统的“和谐”法律文化在这个方面的体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历史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规律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黑白装饰画是一种“理想化”的艺术形式,在不违背自然真实性的前提下艺术家可以大胆地更多地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对自然界山水加以“美”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道家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人格以其疏离社会、重视个体精神世界的特点而孕育着中国士人的一种纯艺术精神,其反社会化、超功利性的背后,饱含着人性关怀的社会批判精神、超然世俗的傲岸的自由精神及对人生的大悲悯感,为中国纯文学准备了创作及接受主体,并以此影响着以凸显精神价值为旨归、以淡朴简古、蕴藉空灵为表现方式的中国纯文学的审美品质。  相似文献   

13.
美之自然感是艺术创作的终极追寻,它代表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艺术与自然当为相和谐的关系,在艺术美的建构过程中,艺术形象的创造、艺术情感的表达与艺术境界的创构,都体现着“情”与“景”的交融、“物”与“我”的统一,最终呈现出自在自为的天然之感。立足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对朱光潜美学思想进行再探,意图剖析艺术审美与创作中的自然性成分,找寻艺术之自然性,才能不断追求审美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4.
唐代服饰上的宝花纹以其丰富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分析唐代服饰上宝花纹的装饰题材和艺术形式,尤其是通过对宝花纹的艺术结构、组织形式、色彩构成和表现技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可以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理想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的艺术魅力。这对实现文化传承、开拓艺术生命、丰富现代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有深刻的指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边城》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湘西世界”和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乐园,本文从作者的情感思维倾向、作品主题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分析《边城》所蕴含的独特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即悲中蕴含着美,美中蕴含着悲。悲与美相协相融,从而传达出这份湘西自然之子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最本真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关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都江堰与现代大坝对环境的不同影响,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和它们各自产生的历史。笔者主张人类为了自身与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从所谓的“人定胜天”走向“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初民对大自然认识的理性概括。它几乎渗透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规范着人们生活的各个细节,而传统商道就蕴含了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本文试从传统儒商的道德观、义利观、诚信观、金钱观四个方面论述传统儒商的内在涵蕴,认为“天人合一”是传统儒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它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物我同归的美好意境。本文从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和谐美,旨在对现代设计有所借鉴,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灵魂与品格。"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三纲五常"的礼制尺度等造物思想对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气质、美学意蕴和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20.
现代景观设计中,“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从人文精神到场所体验,和用情感营造意境美,都体现了陶渊明诗文中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