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艳艳 《魅力中国》2010,(29):387-388
“望子成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父母的文化和心理起点,由此而上演大量的悲欢离合,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马威 《魅力中国》2010,(25):356-357
立宪主义概念“反映一种指导社会生活的动态价值体系。”卢梭作为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在人们的眼中有两种极其不同的印象,一种是极权主义者,而另一种的是民主主义者。但是,卢梭也存在着立宪主义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刘天才 《魅力中国》2014,(1):128-128
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内涵上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现代化的基本领域看,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个人等社会诸方面的深刻变革在内的系统工程”[1]。在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几者当中,经济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而包括经济现代化在内的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发展必须由科学技术来推动,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产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仅是对其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对其与现代化的冲突进行“棒杀”,而且应在新型制度下,理性思考有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对文化建设任务的科学定位。对文化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基础不同、国情不同、时代不同,与早期“内发型”资本主义诸国相比,中国是在艰难得多的景况下开始近代化历程的。在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中,中国遇到了许多特殊的矛盾和困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们付出了极大努力,锐意开拓创新,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性,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守传统,但又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不能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事物,但又不可能照搬国外的一套;这、可能是中国现代化最深刻的内在矛盾。而如何对待、解决中国小农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他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从“农村写生”到“长安画派”,他开拓了一条“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创作道路。当然,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绘画艺术上的成就,还有他对西北文物事业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封面故事     
《广西经济》2011,(6):7-7
“印象”的印象中国实景演出,是近年来陡然升温的一种旅游并文化的伴生体。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八年时间,做出六部“印象”,在艺术、商业两个向度上占据领军位置。  相似文献   

9.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一、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10.
宋玉浩 《魅力中国》2010,(34):86-87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体系中最深层的东西,它和政治现代化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人们观念形态中的反映,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必然面临着传统政治文化革的。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在正确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传统政治文化加以改造,按照一定的路径和原则实现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文化本性的讨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也决然不会恒久下去,因而必然要面临着现代化问题。任何一种文化的现代化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自己传统的宏扬。传统和现代化并非水火不相容。因此,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说,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否定传统,而是自身不断切近时代精神和化为民族活力的内在精神的进程。因而人的自觉应该、也必须以此为基点,否则,既便实现了“现代化”,也必定是缺憾的。同时作者也对当前文化研讨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忽视提出了批评性意见,并认为文化研讨要真正有益地进行下去,从而为我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以理性的辩证替代个人好恶、直觉的认同和评判不可。否则,“文化热”实质上会走向它的反面,而这有赖于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媛 《魅力中国》2011,(21):335-335
艺术风格是艺术设计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艺术设计风格,一般是指艺术设计家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个性,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审美观念、素质层次、民族文化的总体需求与反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就在中国年青一代设计者中存在一种轻浮的“时尚”之风,认为在设计中就要追求“新”、“奇”。本文将探讨艺术设计中艺术设计风格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何杨  李倞 《黑河学刊》2012,(2):37-41
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一种文化艺术形态,也是一种与审美、情感、人格甚至社会政治组织方式等方面有机联系的一种规范和内涵。先秦时期,它一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以“显”的方式存在着、被讨论着。墨、儒在关于乐这一问题的激烈互非中,表现出鲜明的不同立场和殊途同归的济世情怀。对乐的不同层面论辩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乐。  相似文献   

14.
赵睿 《黑河学刊》2008,(6):28-30
农民工是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农民工市民化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路径之一,对加速中国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家庭、家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以家庭的稳定维护社会的稳定;传统文化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独生子女一代带来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任成文 《魅力中国》2014,(18):127-127
要弘扬和发展,就必须从建立现代化的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代表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中国花鸟画艺术。其造型训练包括临摹和写生。那么如何做好花鸟画教学的基础教育?一是开拓题材的范围;二是提高花鸟画表现的要求;三是丰富花鸟画的造型语汇;四是不能抛开缘物寄情的传统。在绘画技法上要做到抓住“神”与“情”这两个要点,先捕捉物象风骨之精神,抓住其突出特点,提炼画者对生活的感悟,营造出画里画外深厚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7.
“传统经济与现代化”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经济所联合举办的“传统经济与现代化”研讨会在近代史研究所召开。来自近代史所、经济所、农发所、清华大学的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近代史所副所长虞和平研究员主持,就传统经济因素对现代化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据会议记录将主要发言摘录如下。 吴承明(经济所)说;什么叫现代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传统向理性社会(工业化)转化。欧洲是基督教社会,神权统治,所以,必须先有文艺复兴,先人文化,然后再向理性转化。中国不…  相似文献   

18.
潘亮 《环球财经》2011,(6):40-45
“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货不藏己,力不为己”的大同理想存在着一种内在精神上的延续,在这样一种理想下,某些舆论人为地将“国”与“民”分割、对立,制造出“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等明显对立的、吸引人眼球的概念和范畴,从好里说,是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误读;从坏里说,不排除利益使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张一强 《魅力中国》2011,(8):261-261,159
墨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国哲学和当代中国文化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墨家恩想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出了兼爱的伦理道德思想。二是提出了“类”,“故”,“理”的形式逻辑体系,填补了中国哲学在逻辑方面的空白。随着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和传统文化的崛起,墨家思想必然会被重新审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相互激荡、相互交融。传统的文化模式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出现了不和谐的文化现象。为了应对现代化,特别是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挑战,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和吸纳西方优秀文明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转型。构建一种多因素协调、多层次互动、弹性的兼容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