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辉 《金卡工程》2010,14(10):14-16
现场笔录是我国行政诉讼中独有的证据种类,它以其独特的证据功能和极强的证据力在行政程序和行政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立法规制的失衡,这种证据形式也极易被滥用从而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践中其证据优势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和质疑,非常有必要在行政立法中对现场笔录进行分类规范,完善见证人制度,并在诉讼程序中对其优势证据地位进行司法判断。  相似文献   

2.
电子证据是一种新型的证据形式。本文结合《刑八修正案》将电子证据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的规定的前提下,谈谈对电子证据含义及其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高洪林 《金卡工程》2009,13(4):35-36
证据审查判断作为法庭采信证据的主要手段,传统证据理论无法解释它存在的原因,也无法在证据传统理论找到合理的根据。只有从新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准确界定证据审查判断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公安部制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的有关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民事诉讼案中不属司法审查范围.因其特殊的地位,保险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理赔中把它当作具有无可辩驳的证明力的证据来对待,采取了"拿来主义",给保险企业留下巨大的证据风险和经营风险.鉴此,笔者认为,不宜"拿来",应对其进行证据审查后方可作为证据予以采信,以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5.
俞佳 《金卡工程》2009,13(6):68-68
"情况说明"这一证据材料在刑事司法实践部门运用得十分广泛,甚至有被滥用的可能。目前对于少量有必要存在的"情况说明"应当加以规范与完善,而对于大量存在的不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情况说明"应当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6.
罗浩恺 《金卡工程》2009,13(1):17-18
伴随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与电子数据信息载体相关的诉讼问题的逐步产生并且向传统证据法理论提出挑战。主要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电子信息有其区别于传统证据理念的特殊性,电子信息的证据存在形式亦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但目前关于电子数据信息存在形式的证据地位的研究还大多停留传统证据工具论层面,难免囿于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条框之内,而作为现代高科技伴生物的电子信息载体,以信息载体论为基点对电子数据信息载体的证据地位加以分析研究,似乎更便于理清对于电子证据地位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石尧 《金卡工程》2009,13(12):47-48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如盗窃网络虚拟财产、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非法拦截计算机数据等;很多传统的犯罪也会通过高科技手段实施,如利用网络盗取银行账户信息进行盗窃,利用网络群发信息进行诈骗等,使传统法律各个领域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证据问题日益增多,成为立法、司法实践中的难题。而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法律定位成为研究证据新的领域各种现象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果对电子证据进行了错误或不明确的定位势必将阻碍我国整个证据法领域以及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相关犯罪领域(包括理论与实务)的健全发展。因此,对电子证据进行合理的法律定位势在必行,其包括电子证据的证据的概念定位、电子证据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定位以及电子证据的证据形式定位。  相似文献   

8.
陈倩 《金卡工程》2009,13(5):30-31
私人侦探的盛行引起的是对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内涵的争议。按照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合法性是证据属性的构成要件之一,证据只有具有了合法性才能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而对于"合法性"内涵的界定却有颇多争议。合法性与其它属性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冲突。笔者对合法性通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问题主要是通过建立具有理想的论证方式来增强诉讼证据的效力,促进合法性与其它属性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9.
李帅 《金卡工程》2009,13(12):109-10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在如今一些案件中,证据的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夫妻一方收集配偶与第三者的证据时,如何采集双方的QQ交流信息的调查取证等。电子证据以完全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独特表现方式,成为了一种新型证据。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这类证据的规定尚不完善,导致实践中法院对这类证据的认定不一,那么如何合法收集这类证据,且能够被法院采信,就极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黄彦婷 《金卡工程》2009,13(3):27-2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我国庭前证据交换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但是这只是在司法解释的层面,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尚没有立法来固定,这种制度现状导致了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实践既无合法性也无强制性,不利于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的实现。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法律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合理经验构建起我国"本土化"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相似文献   

11.
张红霞 《金卡工程》2010,14(4):91-91
民事诉讼证据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通过占有证据,使自己在针锋相对的抗衡中获取胜利的机会。而证据交换对当事人而言,既是其诉讼权利也是其诉讼义务。说它是诉讼权利,指的是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向本方公开或出示己方所有的证据;说它是诉讼义务,指的是一方当事人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向自己出示证据之前必须首先向对方出示自己的证据,否则对方当事人没有出示自己证据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崔宾 《金卡工程》2009,13(3):54-54
电子证据是计算机技术出现及发展以后产生的一种新型证据类型,在电子技术出现以前没有电子证据的概念。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使用,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产生、存储的电子信息逐渐向社会生产生活渗透。本文试图从理清基础关系入手,对电子证据的基础脉络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电子证据是信息化、电子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证据种类,如何有效采集电子证据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人民银行在履职检查中也会遇到电子证据的采集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人民银行在检查中电子证据采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曾辉 《金卡工程》2009,13(1):20-21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快捷简便的通讯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同时越来越多涉及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案件出现挑战着现行的证据制度。如何对于手机短信的证据属性进行定位和分析成为理论上和实务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环境审计证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的监督力量正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审计证据是审计的"语言",本文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探讨环境问题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以期在理论和实务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邓丽萍 《金卡工程》2010,14(9):41-42
随着手机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普及和手机短信业务的迅猛发展,由此引发的手机短信纠纷日趋繁多,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证据也逐渐展现在法庭之上并且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如何对于手机短信的证据属性进行定位和分析成为理论上和实务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手机短信的证据效力问题作初步探析,以期对手机短信证据问题研究献出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汪泽 《税收征纳》2004,(6):22-23
证据是案件的生命,是案件的灵魂,是认定税务违法事实的依据,证据的收集是税务机关在查处税务违法案件活动中的核心任务。证据按其存在和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实物证据是指以客观存在的物体作为证据事实表现形式的证据。包括有物证、书证、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言词证据为实物证据的对称,是指以人的语言陈述形式表现证据事实的各种证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辩解,鉴定结论属言词证据。证据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客观性,就是一切证据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关联性,就是证据与待证事实要有内在的联系。直接或间接的证明待证事实的全部或部分。三是合法性,就是证据必须是具有法律所规定的特定形式。同时证据的收集调查、审查核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18.
以557份律师调查问卷为样本,本文展示了2010年《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状况。在律师视角下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刑讯逼供等方法"的界定较模糊,无论是暴力殴打型的肉刑,还是"冻、饿、晒、烤等"疲劳审讯"长时间保持某姿势等变相折磨"等变相刑讯,抑或"心理强制、引诱、欺骗"等方法获取的口供,适用非法证据排除的空间都不大。"重复自白"的证据排除并无法律规范,实践中虽已有案例支持排除,但是,可能性也很小。从程序层面讲,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表现出"辩护方申请难"控诉方证明易"裁判者裁量权大"等特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与落实,不仅需要《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对该规则本身进行合理化,也需要宏观上对"控、辩、审"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新星 《金卡工程》2009,13(4):20-21
非法取得的证据,能否在法庭上作为证据提出,能否作为对被告人定罪的根据,是刑事诉讼中最易发生价值冲突的问题。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采取与否,采取的程度如何是证据法学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间发生价值衡量时的重要体,因此,有必要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选择进行分析博弈研究。  相似文献   

20.
涂凯 《金卡工程》2009,13(5):110-1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发送违法短信息实施诈骗、传播违法信息,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安部、信息产业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开展手机违法短信息的治理工作。手机短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证据,不同于传统的证据种类,本文从手机短信息证据的法律属性,手机短信息的收集、审查和判断,并根据其特征提出手机短信息证据立法完善及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