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描写翻译学研究方法分析《论语》英译的历史进程及文本形态,将《论语》英译历史分为五个时期:肇始时期、传教士翻译时期、交流与沟通时期、转型时期以及多样化和再诠释时期;英译《论语》的文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作为神学比附的《论语》,传递东方智慧的《论语》和追求文化还原的《论语》。  相似文献   

2.
理雅各﹑韦利﹑辜鸿铭和刘殿爵四种《论语》英译本各有特色,却都有时代局限性。在分析四种译本中有关"礼"的内涵的翻译得失的基础上,剖析了四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的差异对《论语》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其英语造诣颇高,具有独特的思想。辜鸿铭所译《论语》以其独有的翻译风格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文拟从辜鸿铭其人入手,探讨其保守主义思想在《论语》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对现代旅游景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论语》思想对韶山景区进行解读,发现在景区管理中存在忽视"为政以德",管理简单粗暴;忽视"中庸"之道,景区定位不准;忽视"人不知而不愠",缺乏对游客的合理引导;忽视"君子无争",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不当等诸多问题。借鉴《论语》的思想,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加强景区制度管理;应"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加强游客管理;应"揖让而升",合作共赢,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奴隶文化与中国的封建文化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座文化高峰。古希腊的奴隶文化缔造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且直达今天西方的物质文明。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文化——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孕育了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历史上真正的孔子早已湮没在千古尘雾之中。而“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的《论语》乃是一部表现孔子人格及思想言行的良书。后汉以来,历遍唐宋明清,《论语》一书一直被奉为儒家经典,欲通六经旨要,解读圣人微言大义,必读《论语》。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采用归化策略翻译《论语》,在西方社会成功地传播了中华文化。然而辜鸿铭的翻译却被认为不忠实于原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译者的策略选择具有决定意义。辜鸿铭的归化策略既符合译者对读者的关照,也是译介弱势文化过程中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7.
孙绰《游天台山赋》、《遂初赋》等文章因其文采辞藻独特而被很多人所注意和推崇。已佚的孙绰《论语孙氏集解》,皇侃《论语义疏》保存有三十一条,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采此三十一条合为一卷,虽然材料很少,却是研究孙绰思想的重要资料,这些重要资料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研究上是空白。以孙绰《论语孙氏集解》三十一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玄学成分。主要认为《论语孙氏集解》中大量出现了"本"、"理"、"玄"等玄学概念,这些概念是先秦两汉《论语》注中所未曾或者很少出现的,说明孙绰《论语孙氏集解》深受玄学的影响,带有鲜明的玄学色彩;同时,指出孙绰玄学思想受郭象影响最大。最后,对儒藏精华编104册中皇侃《论语义疏》记载的孙绰《论语》注的三十一条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记载的《论语孙氏集解》三十一条进行校对。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对外译介中,我国晚清翻译家辜鸿铭首次发出了对《论语》文学性建构的诉求,将《论语》文学性与思想性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在译出原作丰富意蕴的前提下,从章节、句法、修辞、音韵等对原文的文学性进行了既忠实又有创造性的传达,凸显了《论语》作为文学作品该具有的文学性特征,对中国典籍之作如何成功地走出国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北宁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那么 ,《论语》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呢 ?本文结合中师语文课本的《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浅析孔子的治国思想———主张王道 ,反对霸道。  相似文献   

10.
李钊 《企业家天地》2010,(9):169-170
"学"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修德达道致君子的重要途径。《论语》中的"学"包括学的内容,学的态度,学的方法,学的目的等内容。本文对上述内容浅显梳理,以期对《论语》之"学"有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蕴含了许多传统儒家家庭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教育有积极意义。本文认为,《论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总结起来有四个方面:一、罕言鬼神,以实际生活为教育题材;二、祭如在,注重历史教育;三、君子不器,以追求"道"为主要教学内容;四、身正为范,注重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资源。2007年9月28日,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祭孔大典上揭晓了“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这五句《论语》经典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和“礼之用,和为贵”。深刻领悟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和谐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企业质量文化的价值继承与现代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已有不少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日本企业TQM的成功和卓越的质量文化的形成与儒家文化的嫁接有很重要的关系。中国先秦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和谐观、诚信观、儒商精神与TQM及质量文化内涵有很多内在联系,吸取儒家文化的合理因素有利于构建中国企业的质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与文化包含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以说儒家伦理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商业企业的魂魄,现代商业企业要提高竞争力,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管理、技术与文化,而且要继承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通过东西方伦理文化的交融、渗透、创新、升华,造就适应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儒商。  相似文献   

15.
优良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两千年来中国人共同创造的,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连绵不断的辉煌历史,即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其中“以民为本”“举贤任能”“慎独与礼治”“和而不同”四种思想是优良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党风廉政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此借鉴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优良儒家传统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主体地位,代代中华儿女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构成几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和谐思维成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显著特色。当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诸方面的和谐内容。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和谐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既可以丰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容,还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模范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齐鲁传统文化在中华区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齐鲁文化的根基,并且出了第一部关于孝道的专论《孝经》。鲁迅一向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尤其是封建宗法制度中的忠恕、孝悌观念,然而儒家文化中强调的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又深深影响着鲁迅,齐鲁文化中名人、传说也成为鲁迅笔下的创作资源。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齐鲁传统文化的态度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  相似文献   

18.
对《论语》中"学习"、"朋友"、"君子"的解读,指导当代青年学生认识和学会学习、交友、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